赵和听杨涟说朝廷已经有了既定方略,要在九月份开始下诏在全天下征收辽饷,赵和知道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
赵和打起精神,整理一下衣服,然后侃侃而谈道:"伯父,两年前在常熟望海楼小侄说过,现在社会矛盾尖锐,大部分土地集中到了那些大地主手中,而交税的主体那些自耕农,却因为官府的盘剥大量逃亡,所以小侄敢断言,只要辽饷开始征收,天下必定流民盗匪四起,到时候一定会铸成大错!”
杨涟听赵和说的有些危言耸听,讥讽道:"怎么?朝中三位阁老、六部堂官都不如你一个不入流的小吏吗?”
赵和不管杨涟如何讥讽自己,接着说道:"伯父,你也当过守土官,知道一切税收都有放大作用,朝廷规定的一厘税款,到了基层那些胥吏手中,都能翻上个七八倍,到时候朝廷就算收上来几百万两银子税款,但大部分陋规都到了那些胥吏手中,可盘剥百姓的恶名却要朝廷来承担,实在得不偿失啊!”
赵和说的正是税收成本问题,税收成本就是政府为取得税收收入而支付的各种费用,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好说,各级税收机关的人吃马喂,各种票据账本的支出等等,这些都是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则是指社会各相关部门及团体、组织等为政府组织税收收入而承担的各项费用。说人话就是各级税收部门利用收税搭车收取各种费用,包括登记费、工本费等法律规定以外的不合理收费,自然也包括贪污截留等等不合法手段。
就算到了后世法治社会,也不敢说所有税收程序都公开透明化,更不要说中古时代的明朝了。明朝的胥吏什么样子,对待那些老百姓都有什么手段,杨涟可是门清。不要说别人,就面前这个装好人的赵和,在征收秋粮的时候就上下其手贪污了数千两税银,只是赵和做假账手段高明,外人查不出来而已。
杨涟虽然不认同赵和说的辽饷祸国的歪理邪说,但赵和刚才说的确实是一个难题,不过现在朝廷大军集结辽东,皇帝也已经下定决心毕其功于一役,现在万事俱备只欠银子,赵和一个胥吏说的这些怎能让皇帝与朝中大臣回心转意?
杨涟叹了口气说道:"谷丰,老夫也知道你说的是事实,但就在六月初一,皇帝下旨调任杨镐为兵部右侍郎经略辽东,力主讨伐辽东鞑胡,同时调集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开原总兵马林和辽阳总兵刘铤十四万大军,集结在辽阳、沈阳一带,明年开春就要决战了!”
赵和听杨涟这么说大吃一惊,赵和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萨尔浒之战的具体时间,但看这架势,白衣秀士杨镐都出来了,看来历史上的萨尔浒大败就在明年。要知道明王朝集结在辽东的十四万兵马可不是国内那些地方卫所兵,而是经过三大征锻炼出来的野战部队,其中就有李如松带出来的辽东铁骑。
历史上正是因为萨尔浒的失败,明王朝将所有野战部队丢个精光,从此在与满清的战事上只能处于守势。在加上未来出个二杆子皇帝崇祯,逼反了快递员李自成,这才一发不可收拾断送了大明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赵和听杨涟这么说深感自己现在只是个小人物,并不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改动历史,不过赵和还是不死心,拉着杨涟的手劝说道:"伯父,这十多万大军可是国朝的精锐啊,现在深入鞑胡的腹地,万一中了埋伏怎么办?所以小侄认为还是采取坚壁清野,将这些后金鞑胡饿死困死才是上策!”
赵和说的就是后来孙承宗采取的连堡战术,确实孙承宗的这套战术让满清十分难受,最后逼得满清都去抢了自己的盟友蒙古人,这才渡过缺粮的难关。可是孙承宗的连堡战术虽然有效,但却有一个致命缺点,那就是太花钱了。
根据历史书上记载,孙承宗从天启二年担任辽东督师后,利用四年的时间,建成大城堡四十多座,小城堡九十多座,一共花费了国家六千万两白银。按照满清那时二十万人的总兵力来算,就算用银子砸也能把他们砸死。
连堡战术虽然效果显著,但花费巨大,不过孙承宗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有皇帝撑腰自然没问题。但皇帝死后换上了小心眼的崇祯,孙承宗也就只能打铺盖卷滚蛋回家了。
杨涟听赵和说完苦笑一下,朝中的各位大佬岂能不知道什么样的战术稳妥?但目前的实际困难不允许啊!一是钱的问题,国家现在连几百万都拿不出来,那里有钱去搞什么坚壁清野?第二就是万历皇帝寿命的问题,这才是目前摆在万历君臣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
这几年皇帝本人越发的衰老,在加上皇帝一身老年病,同时按照朱明皇帝不长寿的惯例,朝中大臣预估万历皇帝驾崩也就在这几年。
如果太子朱常洛英明神武,早已经做好了接班的准备,就等着老子死了好一展抱负,这样也算万历老皇帝可以死得瞑目。但事实恰恰相反,懦弱的太子朱常洛在万历眼中实在不成器,可是他自己认可的福王又没机会成为皇帝,没办法万历自己只能坚强的活着,同时希望自己在临死前将所有内忧外患解决,到时候将一个太平江山交到太子手中,这样万历皇帝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当然这一点是皇帝心中的隐秘,不过朝中大佬都知道,所以当皇帝提出一举荡平辽东鞑胡的时候,朝中诸位大臣都没有反对。其实在这些大臣眼中,辽东努尔哈赤那两三万野猪皮真不是什么大事,当年万历三大征那个不比努尔哈赤凶猛?与倭国的二十万精锐、凶狠的数万水西彝族武装、擅长骑兵作战的宁夏哱拜相比,只会骑马打猎一帮东北土鳖真不算什么威胁。所以当皇帝提出远征的时候,朝中大佬无一人反对,甚至出兵这件事还不如准备在九月征收的辽饷来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