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现在刘家的冶铁已经使用焦炭了,炼出来的生铁是品质是最好的,在此基础上生产的球墨铸铁质量已经很高,与现代的球墨铸铁品质相当。
现在按刘璎的要求,在矿场里用球墨铸铁试验铸造了第一批铁铲(铁锹),数量不大只有五把。
在展七雄的监督下工匠们先剔除铸造中产生的毛刺,然后仔细打磨。古代的匠人很有工匠精神,都希望自己手里出去的产品更漂亮,最后加工完的铁铲光洁平直,让人看着就舒服。
展七雄拿到木匠那里安装了木把,这几乎就是现代里铁锹的样子了。
他兴冲冲地把这五把铁铲拿到刘璎那里,刘璎看了也不由得赞叹这些工匠。
可是接下来让展七雄很吃惊,因为他看到的是破坏性试验。另一找来一个力气大的家丁,把铁铲固定于石缝中,让家丁板着铁铲把使劲扳,看能不能折断?这让展七雄很心疼,这么好的东西折断了多可惜呀!
其实刘璎另找来一个家丁,而不是让展七雄来进行破坏性试验,也是担心展七雄心疼产品,舍不得用力。
结果还不错,这五把铁铲中只有一把被弯曲了,可是也没有折断,另外四把都是折断了木耙,铁铲头弯曲并不严重。这也让展七雄舒了一口气,这新铁铲还是经住了考验。真是好东西呀!
经过试验,刘璎心中有底了,说明铁铲的强度够用。
但是这铁铲有明显的不足,与现代的铁锹比较,它分量太重了,因为刘璎也怕它强度不够,设计的就比较厚。另一方面铸铁成品也做不到钢板那么薄,所以它厚了一两倍都不止。从实验的情况看还可以尽量减薄一些,再次试制一批,当然还要经过同样的试验。
就这样,经过几个批次的试验,终于定型可以正式出产品了,铁铲的分量轻了不少,强度足够,与现代的铁锹已经很接近了。这个过程也让展七雄对大少爷钦佩不已,这么精益求精他自己怎么就想不到呢?
到此,球墨铸铁算是成功了。刘璎也想到应该给球墨铸铁一个恰当的名字,总不能还用球墨铸铁这个现代的名字。这是因为“球墨”二字说的是铸铁内部的微构造,在显微镜下才可见,古代人是不懂的。再说现在哪里会有显微镜啊?如果有人提出问题的将如何回答?所以超越时代的名字还是不用为好,避免麻烦。
因为球墨铸铁又叫可锻铸铁,以此为根据,刘璎决定把球墨铸铁定名为“锻铁”,这个名字贴切,也容易解释。
。。。。。。
有了刘璎的努力,也给刘家带来了兴旺,可非常遗憾的是,现在刘家的商铺大多关门了,只有在邻省福建新开的两家商铺销售,并且那两处只是普通小集镇,市场太小。即便如此,第一批铁铲一百把,半个月全部卖光。要知道刘璎给的定价很高:一两银子一把!这么高的定价依然脱销,说明民间需要这样的铁铲。
一两银字的价格是什么概念?
此时一个普通壮丁一个月的薪酬是二两,有时候还赚不到二两。就是说一把铁铲的价格是半个月的工钱。折合现代工人月薪三四千来说,那就是一千五六百块。一千多块钱买一把铁锹!
这个定价太高,当然利润可观。但是物以稀为贵,这么好的工具人们还认可这个价格。
目前刘家也是经济拮据,十几处商铺都关掉了能不困难吗?也就只能靠福建这两家新开的商铺了。也只有靠独轮车、农具等这些独特商品才好一些,现在又添了铁铲,这些热门商品让刘家可以解燃眉之急。
因为首先有自家老爷的训令,另外也不知道战争在何时何地发生,他们在福建经商走的是陆路,没有走更便利的水路。因而新建商铺都位于内陆城镇,而福建大些的城市都在沿海。
眼下看,水路也还畅通,但是刘谨兄弟都不敢利用水路去通商,这主要还是不能违背自家老爷的成命。
古代人有他们的礼教规矩,父命不可违便是一条。其实刘基给家里的命令也是有道理的。刘基是谁呀?历史上称之为古今第一人,他考虑的事情一般不会有错。
刘基的考虑是:战乱中经商损失货物钱财是小事,一旦因此波及家族的安全才是大事。乱世中切切不可做出头鸟。
所以,没别的办法,只能继续维持和扩大这条翻越武夷山的商路,在福建那边的商铺尽量伸展到更多的城市。
因为运输靠驮马,像冲锋舟这样的大件货物是没办法运输的,只能是零散的小件货物。
为此,刘璎有些想法去找他父亲商议。
“父亲,我们可否把作坊、矿场等也开到福建去?在那边生产,就地销售,也免去运输之苦呢?”
刘谨听了一愣,似乎他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停了一会他说道:“我儿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作坊还在其次,矿场的分量太重,更何况铁是朝廷专卖,随时都被官府盯着,在我们自己的眼前看着还可以随时应变,如果放到千里之外难保不会出事。为父的意见可以按生意的需要,在福建那边建立几个作坊,对于矿场还是谨慎一些才好。特别是锻铁这种独家手艺,那是要严加保密的,不要出事才好。”
作为当家人,刘谨也知道自家手中的独门技术之重要性,这与丰厚的获利有关,他自然怕泄密。
想想也是,比如锻铁这一项那是多大的经济利益啊?一旦泄露就会损失巨大。
刘谨否决了异地办矿场,但还是支持了在福建开设作坊,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刘璎说道:“还是父亲所虑周全,儿子的意见是能办的尽早开办,否则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的开销就难了。儿子觉得在福建沿海建一个造船的场子应该可行。我们的冲锋舟销售得很好,可是靠驮马怎么能运输船只呢?再小的船也无法运送,只有就地制造方可。工场地址的选择要便于出海才好,因为将来我们可能造更大的船,甚至是用于远洋经商的船。船场里我们也有新技术,开解木料的动力锯就是。这些别人不是不能仿造,但是不那么容易。再者说,有些技术扩散出去也未必是坏事,于国于民终是有利的。再说我家也会不断改进,我们的产品总会是最新最好的。”
古代没有专利保护法,新技术得不到保护,作为负面的作用,这也是古人很多绝技失传的原因。
刘璎知道,过不久郑和下西洋的远洋大船就是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这也说明福建具备造船的基础。所谓的基础当然是掌握技术的人,福建不缺这方面的人才。
实际上这个年代里,中国的造船吸收了大量的西方技术。这里说的西方是中东的阿拉伯人。刘璎既然有造海船的想法,就会想到吸收此时阿拉伯人的技术。
此时阿拉伯人的船队已经是福建沿海的常客了。福建的一些城市里,比如泉州,有大量的阿拉伯移民,还有他们建的清真寺。这些古迹现代里还能看到。
中东的另一边是地中海,阿拉伯人也是欧洲的邻居,并且距离更近,交流也会更多。在大航海时代之前,欧洲的势力还没有到达东方,阿拉伯人就承担了东西交流的桥梁。
刘璎始终盯着阿拉伯造船技术和匠人,这个事情迟早要做。现在就有了机会,他当然会抓住,向这个方向努力。他甚至想亲自到福建去主持这一切。
刘谨说道:“好吧,船厂的事就依你的主意办。可是那边的产业多了,总要有人主持才好。”
作为当家人,刘谨手里也有得用之人,他这么说是想看看他儿子有什么想法。他还是很看重儿子的,已经不把儿子当做小孩子看了。
刘璎说道:“我自己去最好了,不知可否?”
刘谨连忙摇头,说道:“不可。虽然福建还算平静,可眼下是多事之秋,眼看着朝廷要更替,这天下哪能有安稳之地呀?你小小的年纪我们怎么能够放心,别人不说,在老太太那就说不过去。你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刘璎:“是,儿谨遵父命。那么儿子推荐展七雄可否,他一直跟在我身边,工场作坊里的事情他都熟悉。要说忠诚就更没问题了,这是经过生死考验的。”
刘谨:“既然你推荐了自然是好的,我再选两个管事的和账房辅助他。”
刘璎要展七雄过去,是为了以后自己去福建打基础,刘璎还是很看重福建,实际上是看重海外贸易。一个国家只有加强对外交流才能保持技术经济的不间断发展,避免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