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46章:护卫队 阅读设置

第146章:护卫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在北竿岛上考察,珍珠湖是个重点,因为它关系到今后岛上的水源。经过考察基本确定了珍珠湖工程的方案,并且聘请张半仙为工程做设计。

    这一晚刘璎住在岛上,第二天他还要到长歧小岛上考察,查看地形,看看小岛上能容纳那些单位。还有一项也很重要,那就是他要把造船厂迁移到北竿岛。造船厂太重要,更是要好好地规划。

    从地图上看长歧岛像个脑袋大身子小的大头人,脑袋部分在北边,是岛屿的主要部分,方圆五六里。头部下面一个短短的脖子,然后是一里大小的一个小身子。南端海面上有两个岛礁,从地质上说,这两个岛礁是长歧岛的附属岛屿。这两个岛礁成一串,相隔的海峡只有五十米,距离非常近。

    一般的岛礁都是礁石,人们很难攀登,也不具备生存条件。但是这两个应该叫做岛屿,因为岛上是有土壤的丘陵山头,这与北竿岛的地质结构都是一样的。只是它们非常小,只有一百米的样子。

    次日一早,刘璎带着小雨、张重二,还有刘亚辰跟随着,去视察长歧岛。因为小岛上很少有人去,树木杂草丛生,为了开辟道路,除了刘璎之外,每个人都手拿一个铁铲(就是铁锹),每行一步都是披荆斩棘。

    连接长歧岛的是很窄的一段山梁,像堤坝一样,最窄处只有几十米,长度有三四百米,真是个地质的奇迹。这里有一条路,是因为先遣队才登岛的时候所建的临时营地在长歧岛上,那时候搭建的都是帐篷、窝棚,后来建设的住宅都在主岛一边。两边人来人往的于是就有了路,并且是马车可以通过的路,很容易行走。

    刘璎等一行人进入长歧岛首先就到了临时营地的位置。当初搭建的十几个帐篷都拆除了,可是有一排五间的砖瓦房屋还在,并且有人居住,那边还有一些树枝搭建的窝棚。

    在前边引路的刘亚辰说道:“大少爷,这几间房子里住的是家丁队的人,从福州过来的有五人,岛上刚招收的有七人。现在长歧岛上只有这十几个人。您看,那边不是还有个木塔吗?那是瞭望台,每日里都有人值班。”

    刘璎向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一个木料搭建的塔,看样子很高,起码比三层楼还要高,顶上还有岗哨亭子。

    当然此时不会有什么敌情,不过把基地建设在这里,必要的防备还是需要的。至少现在还有海盗出没,不设防怎么行呢?

    刘璎说:“走,咱们到房子那里看看。”

    因为当初这里是临时营地,所以是一个很大的院子,是用树枝搭建的栅栏围起来的。这里没有外人,栅栏的作用是档野兽的,岛上没有大型的野兽,没有狮子老虎狗熊什么的,小的野兽也不少。

    院子很大,很冷清,一个人也没有,但是房子的烟囱冒着烟,里面应该有人。

    刘璎他们走到房子前面,果然有人,一个穿着鸳鸯战袄的家丁出来了,他看到了有人进来。

    “刘大人好,您有事吗?”

    显然这个家丁不认识刘璎。

    刘亚辰说:“这是咱家大少爷,还不过来见礼?”

    那家丁赶紧躬身行礼,说:“大少爷安好!”

    刘璎说:“哦,怎么就你一个人?”

    “回大少爷的话,今天小的轮值做饭,所以没跟着出去操练。”

    看来他们还很正规的,每日要训练。但是人少,没有专职的伙夫,大家轮流做饭。

    刘璎到房子里看了看,里边有厨房和住室,各种杂物摆放有序,看着就是干净利索,像个兵营的样子。刘璎知道这些规矩,军营里的规定操典还是他编写的,看来下面执行的还很认真,刘璎很满意。

    刘璎指着热气腾腾的炉灶问道:“做的什么饭?”

    “回大少爷的话,是捞饭。”

    南方以稻米为主要粮食,捞饭是大米饭的一种做法。大米先在大锅里煮,烧开后把米捞出来,放到笼屉里蒸熟。在没有现代的电饭锅之前,这是做大米饭的主要的方法。呵呵,现代里技术进步太快了,做大米饭的方法都变了,以至于年轻人都不懂得什么是捞饭,那可是有特殊的味道。

    刘璎问:“菜呢?什么菜?”

    “饭蒸好了再煮菜。”

    刘璎明白了,这个年代里最简单的就是一锅炖菜,他被劫持到廖凯的船上就天天吃炖菜,不管什么菜,统统放锅里煮,一人一碗。

    旁边有个篮子,洗好的菜在里边,刘璎看了一眼,除了萝卜都是野菜,这地方植物品种多,能吃的菜也多。

    他们初来乍到,还没有开荒种地,就只有野菜了。

    他们转了一圈就离开了。

    边走刘璎边对刘亚辰说:“要吃新鲜的菜还是岛上自己种为好,我回去告诉展七雄,让他找几个种菜的农民迁移到岛上来。你这边先给准备几十亩菜地,种菜离不开水,要靠近水源地,哦,就在珍珠湖旁边吧。还要盖几间居住的房子,准备好了别人才愿意来嘛。”

    刘亚辰:“还是大少爷体恤我们,这些我都记下了。”

    。。。。。。

    在福州的家丁队的头是钟靖安,他还没过来,这边的家丁就暂时由刘亚辰兼管。再者说,刘亚辰现在是岛上最大的头目,当然也要管家丁的事。

    刘璎说:“将来这岛上的家丁队与大陆上的不一样,所以应该改个名字,不叫家丁队了,从现在起叫护卫队吧。”

    刘亚辰:“是。”

    刘璎又说:“咱们的家丁一直没用补子,到这边就正规一点,做个补子吧。”

    刘亚辰问:“请大少爷示下,我们该用什么字?”

    刘璎说:“用‘护’字吧。”

    刘亚辰有些犹豫,他说道:“大少爷,战袄上没见过‘护’字啊?怕是别人看不懂,不会出了误会吧?”

    刘璎笑一笑说道:“咱们在岛上,又不去大陆,独树一帜也未尝不可。就这么办吧。”

    “是,我马上办。”

    他们对话中说的“补子”是什么?

    看古装电视剧中官服的前胸后背都有一块方形的绣花图案,它是用来表示官阶身份的。这方形的绣花图案并不是直接绣在衣服上,而是单独的一块绣花布,缝补在衣服上的,所以它就叫“补子”。

    高级官吏的补子是皇家的工场做的,就是内务府,当然也可以自己做,自己去买。低级官吏就自己解决。因为有这个需求,市场上就有专门做补子的,专营嘛就会做的好。

    当兵的军装也是一样,前后都有个圆形的大字,写着“兵”、“勇”、“卒”等,这东西也叫补子。不过士兵的补子一般都不是绣的,而是更简单,更廉价的。字是用深颜色的布剪裁的,缝在白布上。因为士兵成千累万,或者几十万,如果用刺绣的补子要多少钱啊?成本不能不计算。

    古人的衣服开襟大多在右边,就是右衽。明代的官服就是右衽的(清代的中开襟),所以前后加个补子都是整块的方形。可是士兵的军服都是正中开襟,于是前面的补子是一剪两半,左右襟各一半,后背的补子是整个的。

    军服为什么中开襟?

    因为古代的军服只有一件上衣,都是长衣襟,就是长衫,这是为了降低费用,所谓军装就这么一件衣服。可是士兵需要奔跑,那么衣服的下摆就要前后都开衩,减少对运动的阻碍,而中开襟的下摆自然是开衩的。这就是军服都中开襟的原因。当然高级军官的礼服除外。

    。。。。。。

    刘璎说补子上用“护”字,咱们很好理解,因为叫护卫队嘛。可是刘亚辰不理解,这又是为何?

    因为古代军服补子上的字也是很有讲究的,各有含义,不是随便乱写的。所使用的字很多,我们就说几个常用的。

    先说“士”。战袄上缀个“士”字表示他是高等级的士兵,是军队中的精锐,比如皇帝的侍卫,主要将领的护卫等,这有点像现代特种兵的意思。

    “兵”,这表示是国家的正规军士兵,是吃皇粮的。

    “勇”,属于地方军或民团之类的士兵,非国家编制或后备役。最有名的是曾国藩的军队,它是民间士绅临时组织的军队,国家也不会给他们粮饷,战争结束后就要解散。

    “丁”,一般是非战斗人员,比如车夫勤杂之类,也可以是土财主家的护院。

    按说刘家的兵应该用“丁”字,但是刘璎偏偏取了个“护”字,他是想别具一格。当然也不敢犯忌讳,“兵”“勇”这类字他也不敢用。

    刘璎觉得招的兵太少,他对刘亚辰说:“马祖岛上人口多一些,可以派人到那里招壮丁。”

    刘璎现在想到的是那一艘即将下水的军舰,要尽早为它准备好兵源。

    其实北竿岛上的渔民也有数百人,为什么招收士兵那么难呢?

    招干活的壮丁和招收士兵不同。古代招兵有个不招收独子的原则,除了个别情况,历朝历代都遵守的,包括像朱元璋这样的军阀,他也不能把独子抓来当兵。这似乎是一条人道的底线,也是因为古代战争残酷,伤亡太重的原因。

    现在招来干活的壮丁不少,可是符合士兵要求的就不多了,除了身体、年龄等条件,独子不当兵的原则也是原因之一。这规矩刘家也不得不遵守,否则会招人骂。

    刘亚辰回答道:“大少爷,我们在本岛西边渔民聚集的地方已经建了商铺卖日用品,并且兼管土地和招收壮丁。在马祖岛我们也准备建立商铺,到商铺建好时从马祖岛招收壮丁就方便了。”

    刘璎:“如此安排甚好。”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