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视察了自家船厂造的第一艘商船,在玻璃厂里制造出第一对凸凹镜片,这两件事都很有意义。可是还有岛上炼铁厂原料不足的问题有待解决,这是也很费脑筋。
起初想让南平矿场再扩大生产,刘璎思来想去的还是算了吧。没别的办法了,他找来吴志友,告诉他在闽江沿岸找其他矿场买生铁锭,让各地的商铺出面收购,同时注意尽量的不要张扬。这办法能解决一时,长远的还要靠海外。高丽不行还有南洋呢,南洋地区也有不错的铁矿。但是问题在于刘璎不知道南洋诸岛具体哪里有铁矿,此时的南洋还处于蛮荒状态,很少有开采铁矿的。台湾(此时叫大圆)也是同样,那里肯定有铁矿,可是刘璎不知道在哪,现找就不是短时间能找到的。
。。。。。。
在刘诠的宅子里。
刘诠正在查看刘珞的功课,训斥他不用心学习,刘珞站在那里,低着头听父亲的训示。
看到这里,读者不要误会,不要以为刘珞的学习很差,也不要以为刘诚对儿子学习不满意。这是古人的常态,叫做“严父慈母”。做父亲的就是要严厉,特别是在学习方面绝对没有好脸,哪怕他心里很满意嘴上也要训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现在的刘谨对刘璎的态度属于特殊情况,那是因为刘璎的表现太出色了,并且刘璎已经事实上是刘家的顶梁柱。前几年刘谨对刘璎也是很严厉的。
非要说古人愚昧愚蠢也可以,那时的社会风气就是如此。
刘珞的母亲孙氏也在,她虽然心疼儿子,可也不敢拦着丈夫,只能心里着急。
刘诚说:“这些天家里总看不到你,你贪玩的太过分了!”
刘珞小声回答说:“回父亲的话,我大哥回来了,玻璃作坊那边有事情要我帮忙。可是我的功课也没敢耽误。”
刘珞管着玻璃厂,刘诚是知道的,也是经过他同意的。看刘璎有出息,他当然也盼着自己的儿子同样出息,所以他心里是赞同的。
他对玻璃厂也是十分的新奇,开始的时候也去过几次,也是兴奋了一阵子。他看到这么好的东西,可是刘璎不让卖,也不让用,自己家里也不能用。这个道理刘璎说过,他也无法反驳,可是心里总不痛快呀!所以他就渐渐的冷淡了,玻璃厂的事都不闻不问。
今天是不得已问道了,于是他又问:“有什么可忙的,不是说玻璃太多了,已经停炉了吗?”
刘珞说:“是我大哥又弄了样新东西,他说要做望远镜,所以就要做更好的玻璃镜片。”
刘诚:“望远镜?什么是望远镜?”
刘珞也还没见到过望远镜,他只能把从刘璎那儿听来的学说一遍。
刘诚再次吃惊了,他问:“能有这事?很远的东西都能看清?这可能吗?”
旁边的孙氏忍不住也说话了,她说:“孩子,你也这么大了,可不敢说谎啊。贪玩不怕,听你父亲教训,改了就好,但是不能说谎。”
孙氏倒是实在,她哪能相信这种事?
刘珞被逼的没辙,从怀里掏出一个物件,是个红绸子包。他打开包,里面就是那个放大镜。就是现代里老人手里拿的那种放大镜,很普通的,现代人不会新奇。但是这一件放大镜很精致漂亮,刘珞找的是首饰匠人,用银子打造的,匠人手艺好,当做宝贝一样精心制作,还做了很多花纹,所以现在看是个十分精细的物件。
刘珞双手递给他父亲:“儿子不会说谎的,您试着看看。”
说着又递过去一本书,让他父亲照着看。
刘诚一接过放大镜就觉得不是普通物件,首先就注意到了那个不寻常的圆玻璃片,看着亮晶晶的。孙氏也凑过来看,觉得很新奇,从来就没见过这样的东西。
“父亲,您照着书上的字看。”旁边的刘珞再次提醒。
刘诚听儿子的提醒拿起书来,不过他拿的姿势不对,他是把放大镜放到眼前,就像戴眼镜那样去看书。当然是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您把镜子放到书的前边,再上下动一动,调到合适的位置才最好。”
花镜的镜片度数小,镜片曲率底,放大镜曲率太大,所以放在眼前放大太多,无法形成视线焦点,于是就看不到。要想做老花镜用,就要做曲率低的镜片。
刘诚照着儿子说的办法再看,这一看吓一跳:“啊?这。。。。。。”
果然,随着手的动作,放大镜距离书越远,字就越大,但是模糊了。上下动一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字也很大,大了一倍还要多。
刘诚放下书本,再次仔细地端详,闪亮的白银雕琢精细,那块玻璃更是晶莹通透,真是个宝物啊!
刘诚感觉旁边的孙氏歪着身子看很吃力,于是就递给她:“你儿子的宝贝,给你看看。”
孙氏小心翼翼地双手接过来,也拿起那本书,学者刘诚的样子看。也是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但是没敢出声。
刘诚问刘珞:“这就是你说的望远镜吗?我倒是知道有眼镜,但是只听说没见过,这个物件是不是眼镜啊?”
这一问倒是把刘珞问楞了,他可不知道什么是“眼镜”。
刘珞回答说:“我大哥说这个叫放大镜,不叫眼镜,也不是望远镜。我大哥说了,这个镜片是做望远镜用的,他也说了,望远镜是一个长筒子,可以看很远的事物。但是还没做好,所以我也没见过。”
刘诚问:“他说什么时候能做好啊?”
刘珞说:“我大哥说岛上工匠已经在做望远镜的筒子了,等他再去北竿岛的时候就实验着做望远镜。对,他还说,望远镜做出来会给您一个,还有我大伯的。”
听刘珞这么说,刘诚心情就好多了,知道他的侄儿没忘了他,同时也盼望着见识这个新玩意儿。
刘珞又想起刚才他父亲说的眼镜,于是就问:“父亲说的眼镜是什么?我怎么没见过?”
刘诚说道:“连为父我都没见过,你怎么会见过?我也是听朋友说,说是古人就有眼镜,说是老人眼花,用眼镜能够看清楚。说是古书上有,可我没亲眼见,所以我也说不清。”
。。。。。。
刘诚如此说,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古人说的眼镜是什么?与现代的眼镜一样吗?
这就要科普一下了:
据说宋朝的时候就有眼镜,也有说比宋朝还早的,是给老人用的,用于改善老花眼的视力问题。这仅仅是很少见的历史记载。
可那时候没有玻璃啊,用什么材料?
答案也简单,是天然水晶石。
水晶石并非稀罕之物,在众多宝石中它是很普通的,价格并不高。可为何眼镜很罕见呢?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作为天然之物的水晶石种类很多,有蓝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等等,有透亮的也有不透亮的,做眼镜当然需要无色透明的那种。可是天然之物,很难找到透明度很高,又没有杂质,还要体积足够大,能切割出磨镜片的材料来,这就少之又少了。还有一条,天然水晶多有裂纹,做饰品问题不大,做薄薄的镜片就碎了。因此能够找到做镜片的材料很难。物以稀为贵嘛,能够做眼镜片的材料就是珍宝级的了。
有人会说,不对呀,随便找个眼镜店,都有天然水晶卖,一对镜片要不了几个钱。笔者要告诉你,那是人造水晶,就是光学玻璃。如果不相信,就去问问普通的天然水晶是什么价钱你就知道了,能磨镜片的水晶肯定比普通水晶更贵。
第二个原因是:古人还没那么精通光学知识,都是经验的积累。既不知道原理,也不知道加工方法,所以能拿到好的水晶,还能磨出镜片来就少之又少了,当然这样的眼镜也就成了无价之宝了。
古代的眼镜没有眼镜架,是用手举着,就类似于放大镜的样子,所以刘诚说那个是眼镜。
真正让眼镜走进人们的生活,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对应中国的明朝的中后期。
我们这样说,是要排除各种偶然情况。比如说考古文献可以证明在中国的唐代,甚至远古的周代就有玻璃制品。我们不是考古的,我们说的是大量产品在社会上出现,而不是珍宝级的一两件。
让眼镜进入人们的生活,先决条件是有了玻璃。历史上是在1317年意大利人生产出了玻璃,对应中国的朝代是元朝,比我们的故事早几十年。也就是说,刘璎造出来玻璃,从世界上来说他不是首创,意大利已经有了。
对于中国来说,是大航海时代,西方人把玻璃、眼镜还有望远镜带到了东方,传入了中国。那是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事。在历史中,康熙、雍正时代里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把眼镜当做贵重的稀罕之物赏赐给得力的大臣,辫子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就有这样的情节。
好了,作为历史就说这些吧。
总之,原本的历史上此时还没有望远镜,放大镜和眼镜是极为罕见之物。所以刘珞把放大镜当个宝贝,他的父母看了感到十分新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