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行离开大江厂,穿上战甲之后冲天而起,寻找另一个许愿的读者,那是一个女孩,女孩住在一个很普通的地方,
街上一个女孩颤抖着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现在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而手机快没电了。女孩咬了咬冰凉的嘴唇,牙齿碰到了唇上一道道裂口,迟钝的疼痛让她打了个哆嗦。
女孩穿着一双帆布鞋,洗的发白的牛仔裤,和一件单薄的外套,她冷的全身哆嗦,但是,这个时间,已经没有一家开门的商店可以让她进去取暖。离家出走一个星期,身上的钱已经全部花完,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没有机会让她做足准备,而他随身的包,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人偷去。
方天行见到菱花的时候也是惊呆了,稚嫩的脸庞及胸口布满大大小小的淤青、伤口,嘴唇肿得有些变形,两只眼睛被红肿的面部挤在一起,血痕遍布脸颊。
“是谁把你打成这样啊。”方天行问道。
“是我妈妈打的,因为我逃学,她打我,于是我就离家出走了,可是现在钱包被偷了,无路可走,不知道该怎们办。”菱花无奈的说道。
“不用怕,我陪你聊会天吧。”方天行对她说道。
两人开始聊天,菱花的记忆没有那么多幸福的画面,极度缺爱,一辈子以钱为安全感。她的母亲妈是家里的老二,也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的母亲也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我没有付出多少爱。我从小在他们的争吵和打骂中成长,菱花的爸爸他爱赌博,爱采外面的野花。所以我童年的记忆更多的是父母的吵架。
可是我爸总是来去匆匆,他总觉得外面的女人要比我更重要。我还记得有次我想要爸注意到我,我偷拿家里的钱。可换来的是我爸的打骂。
14岁的时候,凌晨1点我妈妈突然把我从被窝里拽起来,说我爸爸生病了,我睡眼惺忪地去了喊了声爸,以为他只是难受。结果发现想象里面的回应没有出现,这时候心里就是莫名一紧,最后的结果很明显,带回医院电击复苏都无力回天。
菱花从懂事开始就背着大人拿钱出去用,后来在学校拿同学的铅笔文具,甚至零钱。多年来,家长无论如何管教,都没有改掉她的这种行为。由于这个坏习惯,菱花被学校、老师、同学、邻居视如“怪物”,无奈的母亲用眼泪、下跪、哀求甚至毒打等方式纠正,但效果不佳。
今天下午,他们下班后,菱花乖巧地说,自己做了家务,收拾了房间,当时父母还挺高兴,但没多久邻居找上门来,称家里被菱花偷走了100元。回来后,暴怒中的菱花的母亲随手抓起一根晾衣架就往孩子身上打。
她一气之下,就拿晾衣架打菱花的嘴,躲闪之际,还打到脸上、眼睛周边以及胸口等部位。菱花一气之下就偷了家里的钱离家出走。
方天行带着她回家,路上遇到邻居,“他们家经常打孩子,我们习惯了。”附近的一位女士说,菱花在周边的劣迹家喻户晓,有时候一群孩子来家里玩,大人也没什么防备心理,谁知道一眨眼功夫,菱花就“顺手牵羊”拿走一些财物。此外,很多小孩经常受到菱花的欺负,或东西被抢,是很常见的事。很多家长一再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和菱花在一起玩。
周边邻居说,看到菱花被打成这样,他们也很震惊,认为这样毒打孩子是不妥的。他们同时认为,菱花这孩子需要“好好管管”,否则将来真的有可能会出大事。记者来到菱花家采访过程中,不少周边孩子争先恐后地诉说菱花的劣迹,他们都向记者证实,家长不让和菱花有过多交往。
女孩不好好学习,一直是她妈的心病。“以前偷东西被发现,我就打她的手。”菱花的母亲说,菱花除偷拿别人的东西外,还养成撒谎的毛病,在证据确凿时还死不承认,
交谈中,菱花的母亲一再落泪,唉声叹气的说道:“昨晚一夜都在流泪,孩子是自己亲生的,打得越重,做母亲的心越痛,自己也曾苦口婆心地劝她,哄她,甚至好几次下跪求她不要再偷东西了,可都没有作用,又气又急的菱花的母亲只好选择最简单也最粗暴的方式。”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要偷金啊。”菱花的母亲称,她担心女儿长大后坏毛病改不掉,万一再吸毒什么的就真没救了。
自己打她都是因为太爱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恨铁不成钢。
方天行不以为然的说道:“完全的付出就是最大的自私。忽略他人的真实感受,用“爱”的名义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付出,最终的结果是逼得亲人他而去。
这种爱一点都不伟大,相反的这是最大的自私,想把亲人变成自己的木偶。
现在我们站在妈妈的角度,妈妈那个时代物质极其匮乏,她可能天天挨饿,受冻。于是她的内心就产生了一个“挨饿的小女孩”,她可能会在心中发誓,以后有能力了,绝不会让自己的后代受这种苦。
长大之后,物资好转了,很充裕,妈妈这个“挨饿的小女孩”就被压到潜意识领域了,有了女儿之后,妈妈很自然的就把这个“挨饿的小女孩”投射到女儿的身上,不管女儿到底愿不愿意接受。
而妈妈干的事也很简单,就是让菱花不要像自己一样。所以当我们死命的对一个人付出时,你说,是因为我太爱这个人了,其实不是的,是因为你太想把让别人做自己做不到的事。
如果孩子按照他们设定好的轨道运行,他们会非常温柔,对孩子非常好,好的不得了。
一旦孩子表现出一点反抗,一点点独立意识,一点点想走自己的路。孩子什么都不用做,这是因为这些家长太溺爱自己的孩子了吗?不是的。
是她们太害怕投射在孩子身上的自己偏离轨道,无法变成想要的自己。这是伪爱不是真爱。爱的是谁,是孩子本身吗?
不是,是投射在孩子身上那个更好的自己。也可以说出是,我们爱一个人,是爱在他身上的付出。
如果孩子表现的和你心中的“理想我”很接近,很像。你就感到无比快乐,无比满足,爱死了这个小孩子,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呵呵,如果不是,那就惨了,就会不停的否认他,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拿他跟其他小孩子比,打击他,否认他,讥讽他,不停的给他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