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轨道马车我还是头回坐,没想到这么平稳,感觉比坐船还舒适啊!”
“四轮马车本来就相对两轮马车要平稳一些,因为装置不同,不仅是增加了转身装置,更重要减震这块也强许多。而行驶轨道上就更平稳了。”
轨道马车也就有轨马车,也是出自秦琅的发明,最早是使有在矿山和码头,比普通的马车更大更坚固,能装载更多的东西,有轨的马车能提高动力,加快效率,甚至减少畜力。
一般还会装有刹车装置,下坡的时候可以刹车控制速度。
看似只是马车跑在铁轨上,但实际上比跑在普通路上要轻松的多,马匹可以拉动更大的马车,甚至是多车厢串连一起,大大提升效率。
魏昶感叹着道,“当年三郎你从镇抚司去做转运使,大搞这些运河漕运,修马路,建桥梁,好多人还认为你大兴木土是扰民害人而弹劾你,说你要让大唐重蹈杨广之路呢。”
秦琅笑笑。
大唐如今有这么兴盛,可以说不仅仅是税赋等制度上的革新,也跟秦琅当初主持的大基建离不开的。
当初到处兴修道路桥梁,修水库加固堤坝,疏浚河道,开挖运河·····
不仅仅是提升了交通运输能力,也带动了大量的百姓赚钱,毕竟新制度下,不用再免费服役,参与这些基建工程可是有工钱拿的,而这些基建,又消耗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木石等等材料,也是促进了工商业。
那些大大小小的工程,聚集那么多工人,又带动着当地的商品消费,附近百姓不仅能来做工赚钱,还能把自产的粮食蔬菜猪羊鸡鸭等也拿来卖。
这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内循环加速过程。
结果就是在农闲时修建的这些工程,不仅没扰民害民,还带动了消费,增加了百姓收入,也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而运河道路等的改善,又加强了商品的流通,改善百姓生活同时,为朝廷带来更多的商科。
循环不断,越来越好。
同样是大兴土木搞工程,杨广搞亡了国,修东都挖运河,搞的天怒人怨,贞观搞大基建,结果却成了贞观盛世的发动机。
看似不可思议,实则里面的门道还是很简单的,杨广搞工程,强征百姓免费做役,大家得自带干粮去做工,不仅没半点好处,累死累活还要耽误家里生产。而朝廷做工程,全是官府主导官府修建,一来不专业,二来贪污多。
更加上所需的各种材料等,都是摊派到官府,最后又都摊到了百姓头上,官吏们还要趁机再加码鱼肉一把。
秦琅的时候是官方规划,然后招标竞价,官府主要是负责规划项目和监督工程,真正的建造这块,材料这块,都是市场商业行为。虽然也不免会有些贪污,但贞观是开国之初,相对政治清明,吏治要好些,主持的秦琅更不贪那点钱,所以总体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吕宋也有轨道马车吗?”魏昶问。
“有,主要集中于港口码头、矿区,另外旧金山和新金山如今也都开通了城市有轨公共马车。”
“城市有轨公共马车?”
“嗯,固定的线路,到站就暂停,供乘客上下,上车买票,价格相对实惠。”
长安和洛阳这样的都城,有专门的赁驴人,当然也有租车行,但相对来说,价格肯定比公共马车要贵的。
城市大,这个需求很大。
吕宋的新旧金山如今虽然还远不如中原大城,但规划的较大,城区相对也就显得很大了,要是没有车马,有时也很麻烦的。
吕宋不但有轨道公共马车,也有无轨道公共马车,这属于秦家投资的,秦琅没打算要赚什么钱,但实际上运行后,也还没有亏钱,只能说是赚的不算多,但却给居民提供了许多方便。
“吕宋还有一种客运邮车,固定的城乡线路,既邮送信件、小件货物,也顺带载客。”
这种邮车也都是四轮马车,称为大蓬车,除了邮件货物外,一般还能载上七八个人,挤一挤有时做十来个人也是行的。
车费同样并不算贵。
“听着挺不错啊。”
“吕宋地方较大,人口却相对较小。”
在经过几轮战争后,如今吕宋本岛的平原地带,基本上都掌控在了秦家手中,早期刚来时,也就几座城池,城外也是以庄园、据点等形式存在,大家建起围屋土楼木栅等聚居。
不过现在,渐渐的大家都开始分散居住。
因为吕宋地大人少,所以大家手里都有不少地,就算一般移民,往往也有几百亩地,因此大家习惯于三三两两的分散居住。
这样也不用离自己的土地很远。
甚至他们往往会劝后来的移民者不要聚集居住,让大家去远处居住,这样一来,他们的土地周围的荒地就还有更多开拓的机会了。
这也是因为如今不用担忧土著的袭击了,所以大家这里一家那里一家,远远相望着,也不用担忧什么,不用再如开始那样都挤在一栋围屋里了。
不过分散居住也有些缺点,比如人口相对分散,就使的这个道路等不好修,只能修几条主干路,其它的小路没办法全修起来。
另一个就是现在人口不断从城周边,向远处辐射开来,距离上也越来越远了。
好在现在还只是初期扩张阶段,大家主要是沿海、沿河迁移定居,能够利用河道、海路运输交通,这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要知道,长途运输,海运的成本往往只是内陆运输的二十分之一左右,就算是内陆地区的内河运输,一般都只有陆路运输的八分之一左右成本。
沿海沿河居住在平原地带,这就是如今吕宋的初期布局了,先来的就抢点离城市近离河海近的平原,后面来的,就只能不断的扩散出去。
吕宋本岛,最好的地当然是新旧金山两城,有优良的港口,有肥沃的平原,然后就是中央平原了。
再接着是吕宋本岛的沿海几处有港口的平原,雁城、黑沙以及宁远等。
至于山区,暂时还只是建立了一些驻兵据点,或是一些矿点。
至于外岛,也只是先挑最肥的那些有优良港口的河口平原地带先占了,其它的慢慢来。
现阶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秦家面临的问题都是地广人少,土地到处都是,缺的都是人。
秦家仅一个吕宋中央平原和宁远河谷平原,就不比关中平原小了,虽说吕宋处于海上,风暴多发,但这边天气好啊,不说一年三熟,用林邑稻种,一年两收是没半点问题的。
每年受台风影响,收获会有些损失,但雨水充足,简单的修一下水渠,那的土地也远比如今的关中平原强上许多。
不过秦琅对吕宋的定位,却并不是农业。
粮食种植这块,他只要求能够自给自足就够了,他一手制订的农业政策里,对于所有的农民、地主们只有一条红线,就是不管拥有多少田地,必须得种一定比例的粮食。达到相应规定比例内的粮食种植后,剩下的田地才能任意种植其它作物。
这条主要是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避免大家都去种桑、麻等经济作物,导致吕宋到时粮食都还要进口,万一被卡脖子,那可非常危险的。
其实出这规定也是没办法,种粮食不赚钱,中原粮价非常稳定,国家储备的粮食非常多,粮食根本卖不起价,吕宋就算直接从中原那边运粮过来,成本都不算高。
没有特别的需求,吕宋的粮价当然也不可能高起来。
而相对的,种蕉麻、黄麻、桑叶等经济作物,其产出其实是要高出普通的水稻收益的,就如现在中原的苏常湖杭一带,这片地区原本也属于江南粮仓,可这些年,因为苏杭等地成为了大唐的东南丝织中心。
所以无数的当地百姓现在都争着种桑树养蚕,甚至还出现了桑基种植,田埂上见缝插针种桑树,或把稻田改做鱼塘,塘堤上种桑树、果树,塘里养鱼,然后上面还要搭羊圈。桑叶不仅养蚕,还能养羊。蚕屎又能养鱼,生态循环,相当了得。
搞的朝廷都只能每年都三令五申,必须保证基本的粮食种植,否则唯地方官员是问。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钱当然也能让百姓决定种什么。
一石稻谷的收购价还不到百钱,这样的收益远远不如种桑或养殖,那些百姓才不管万一大家都不种稻,会不会导致粮食不够吃呢。
不过秦琅做为吕宋当家人,却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样的问题。
所以划下红线,手里有土地的,必须得保证一定比例的基本粮食种植,否则重罚。
吕宋未来的定位,秦琅还是决定依托中原大陆,以工商贸易繁荣兴盛吕宋,农业只算填补,资源矿业这块是辅助。
吕宋白手起家,必须得依靠中原。
不仅是人口,还有各方各面。
中原会是吕宋最大的市场,也是重要的技术、人力、材料等的来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