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帝国太师 > 第97章 兵临城下 阅读设置

第97章 兵临城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帝国太师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一场暴雪,几乎将整个漠南,染成了白色。

    只能用几乎。这是由于开平城外的军营,因军士正在紧锣密鼓地拔营,从而让白雪始终无法将军营给覆盖。

    处于中原北部的北平城外,尽管此时下着大雪,但在城外却看不到任何积雪。因为雪花刚一落在地上,即被将北平九门围得个水泄不通的几十万大军,践踏为泥浆。

    此时在北平九门之中,又属德胜门之外的兵马最多。

    德胜门在元,称之为健德门。

    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大都后,朱元璋将大都更名为北平的同时,也把健德门改为德胜门。

    德胜门处于北平北端,星象上属玄武,而玄武主刀兵,所以德胜门自然是军事重地。再加上德胜门,此时由燕王世子朱高炽负责防守。因此,德胜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北平九门的重中之重。

    拿下德胜门的意义,无须多讲。

    已兵分郑村坝、通州、北平城下的李景隆甚至认为,若是攻下德胜门,将是对众志成城的北平军民,一个沉重心理的打击。

    这就是李景隆为何会率主力,在此刻,主攻德胜门的原因。

    面对着数十万的建文军,朱高炽、顾成这两人,这些日子压根就没合过眼。

    他们不仅要担心,北平是否能抵御住数十万大军的攻城。

    他们还担心燕王在收复北平行都司后,能够及时救援北平;或是驻守于漠南的大军,能否在大雪之下驰援北平;或是宝船是否能带着效忠于燕王的水师,及时在直沽登陆,而驰援北平。

    朱高炽与顾成,并非是那种习惯寄希望于他人之人。

    实在是北平现有的兵力,压根无法击退城外的数十万大军。

    不过朱高炽、顾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当下之急是殚精竭虑地守好北平。

    不过在短时间内守住北平,朱高炽与顾成很有把握。作为燕王世子与守城总兵官顾成,他们之前旁听了燕王与张玉对接下来用兵的决策。

    他们俩明白燕王之所以最先去永平,此刻去大宁,就是为了让李景隆孤军深入。归根结底地说,此时北平虽然危险,但这种危险在大战略上,却有着险中求胜的属性。

    再者朱高炽也清楚外祖徐达在生前,曾花大代价修缮、扩建了北平九门。

    徐达生前此举,直接导致北平此时是除京师外,每门皆有瓮城(城门之后的军事堡垒,用于瓮中捉鳖)。

    因此,说北平易守难攻,绝非虚言。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高炽不仅对自己统管全局的能力有着自信,对顾成有着信任外,他也信任守卫着北平的军士。

    北平军士知道一旦北平失守,自己与家人的命运。战争赢了,北平军士之前拥护燕王是从龙之功,之后升官加爵自不在话下;但若沦为战败一方,他们之前拥护燕王之举,就是满门抄斩的大逆之罪。

    所以守在城墙上的每个人都明白,对他们来说现在除了死守北平外,已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在接下来这些日子里,建文军几次攻城,也确实如愿地皆被击退。

    如李景隆最先令兵将火焚城门,军士迅速地汲水扑救,致使李景隆无功而返;当李景隆又转命火炮打城,云梯攻城,地穴入城,但皆被北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朱高炽也并非一味防守,入夜时分,朱高炽有令军士缒墙出城,鸣鼓惊搅,使朝廷将士无法得以安睡……

    这就造成了此时北平守军虽然累,但围城的建文军更累。

    建文军大帐之内,从刚送来的谍报中得知:燕王与张玉不但将北平行都司将士重新归于麾下,而且还将宁王俘虏后,李景隆已心急如焚。

    李景隆之前虽料到宁王不是燕王的对手,但他没有想到燕王能如此迅速地结束战斗,所以他此刻才会慌乱得心急如焚。

    至于谍报中朱能率兵杀进大宁,将宁王三卫屠戮近半之事,李景隆只是扫了一眼。他更关心燕军现在在干什么。

    李景隆不仅知道漠南的边军正准备南下,他也明白正乘坐宝船的水师,已在北上的路上。

    作为先帝最爱的儿子,十多年大将军的女婿,燕王能调动部分水师,对李景隆来说并不难理解。

    首先这些水师军官,多是先帝与中山王提拔起来。

    再加上建文现在尊儒贬武的政策,那些认为自己是冒着万死的功臣,即现在被他们认为只会空口白话,实际上连搭一个鸡窝的本事都没有的儒臣给压住的武将,选择站队尚武的燕王,其实很容易理解。

    就连李景隆也不得不承认,跟着燕王,这些武将继续富贵的几率远大于在建文手下。

    当然更主要的是,包括李景隆在内,大明不少将官都认为燕王朱棣,是一位能成大事之人。

    很小的时候,李景隆就认识燕王。

    李景隆认为燕王,是一个极为复杂、难以描述的人物。例如父亲李文忠生前曾对他说,这天下有三位他看不懂之人。其一是先帝;其二是王保保;其三就是当时仍年轻的燕王……

    嘘了一口气,李景隆接着开始思量张玉与张辅这两父子。

    再被建文拜为大将军的同时,李景隆读到了大明的机密档案。

    在之前那些藏于金匮石室的绝密档案之中,李景隆了解到张玉从元太尉,升迁至元太师后,其枢密院知院之职就由其子,当时名唤阿鲁.帖木儿,此时的张辅担任。

    不到十五岁,便是一方军队的二号人物。张辅这种履历,在历史上虽说不是没有先例,但说屈指可数是不为过的。

    就大漠那种时刻得刀刃在手的环境下,张辅能坐稳这个太尉,固然与他父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李景隆认为,倘若就此说张辅完全靠着家世,在张辅领兵百战百胜的事实下,明显就是不尊重事实。

    张氏父子率部降明,大明也不仅仅是得到一位真正的名将与一个未来可期的年轻天才将领,大明也同时得到历经百战的十万精锐。

    更何况以张氏父子为首的这十万之众,是已用实际战绩,来证明他们是这天底下最为精锐的陆军部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支军队在经历李察罕被刺身亡;经历了灭宋(红巾军)、与元前太师孛罗帖木儿大战;李思齐、张良弼、关保等人的叛变;与明军不下十次的会战后,这支军队对张玉的忠诚,已能用毋庸置疑来形容。

    如在信息量少之又少的谍报中,一方统帅的李景隆知道,张玉虽然只在大宁城下露了一个面。不过张玉这个露面,却对北平行都司将士意义非凡。

    因为张玉老部本就占据北平行都司的一半,再加上他们本来就骁勇善战,而且在大明他们只有一个天,即燕王。所以这些人,一直深受恩怨分明、好勇斗狠的燕王喜爱、信任。

    这些年,经过燕王的运筹帷幄,他们在北平行都司的话语权,更是一天比一天大。

    所以这些将士看到燕王、张玉的到来,北平行都司随即就被迅速收复,在此时李景隆的细细一想之下,李景隆就惟有苦笑。李景隆原本以为燕军攻下大宁至少半月,而不是现在的短短一天。

    李景隆不仅认为效忠燕王的水师会在山海关(秦皇岛)登陆,他还认为北平行都司将士、漠南将士、水师极有可能,会在会州(承德)合兵。

    会州不但正处大宁、开平、山海关正中,而且会州离北平也只有不到五百里地。说会州是最理想的合兵与之后发动总攻之地,李景隆是越想越对。

    但李景隆却无能为力。

    因为李景隆所带之兵,一半以上皆是屯田之兵。李景隆很清楚自己这支军队的人数虽远胜于燕军,但若是与身经百战的燕军在战场正面对决,将会是一场屠杀。

    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攻下北平,利用北平的坚固城池与合兵的燕军对决;二是退兵至真定、河间,以坚固的城池与燕军周旋。

    可若是退兵,首先朝廷这一关就过不去。方孝孺等人虽然对军阵一无所知,但并不妨碍他们发表让曾浴血沙场的武将笑掉大牙的外行之见。

    最要命的是李景隆知道,建文帝会对方孝孺等人的外行之见,将信将疑。

    而建文帝的将信将疑,让李景隆清楚不仅太师之位会离自己远去,自己更会再次声名受辱。这种不仅吃不到羊肉,反而会惹一身骚的预判结果,让李景隆决定不惜牺牲一半军士,也要在燕军南下之前拿下北平。

    心中笃定后,李景隆对帐内传令兵令道:“去将平安将军、瞿能将军,请来”。

    此章根据《明太宗实录》与靖难功勋的神道碑(墓志铭)而成。

    下一章,不确定何时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