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朱由校点菜,那可就真的是点菜了,问也不问,直接让青衣小二上他们店里厨子的拿手菜,有多少上多少,丝毫不怕浪费。
那青衣小二一看,哟,这是来摸底来了啊,行,那就得让这些人来开开眼了,将这件事情跟锦绣阁掌柜一说,锦绣阁掌柜倒是瞪了那青衣小二一眼,说道:“咱们锦绣阁是肃宁伯魏大人开的,谁会不长眼的来找咱们的事?别店的掌柜又怎么了?来了就是客,你快去好生招待着,这送钱的买卖,哪有不做的道理?”
青衣小二一想也是,锦绣阁开业到现在少说也有一年之久了,敢来找事的还真没遇到过,而且看那些人的样子就真像是来吃饭的一样。
得了掌柜吩咐,青衣小二也不再给朱由校他们摆什么脸色,叫厨子抓紧做了几道好菜上来,送到了朱由校等人面前。
最后还是洪峰坐了过来,洪峰怎么说也算是军中千户,是有军功在身的人,大风大浪也见过了,倒也不怎么畏惧朱由校。
干煨燕蹄,笋子鹿茸以及熬煮数个时辰的老鸭汤,除了些许调料以外再无其他的配料,可谓是还原了老鸭汤最基础的鲜味。
朱由校见到那些菜,先是一愣,尝也没尝就说道:“你们这厨子,是宫里出身吧。”
在一旁侍候的青衣小二笑道:“爷您可真是好眼力,这能尝出宫里味道的客官咱是见了不少,可光凭一双眼就能瞧出来的,小人可是头一次见,不瞒您,咱们锦绣阁里的厨子啊,就是宫里的御厨出身。”
“呵!怪不得,做出来的菜都还是老样子,这么多年了一点长进都没有。”
朱由校冷笑道。
青衣小二闻言不乐意了,说道:“爷您这就说的不对了,这宫里的御厨做菜那可是美味,若是做的不好吃,为何能进上林苑监呢?”
“他们虽然叫御厨,自己的手艺如何不清楚,但他们做菜,都是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谱子做的,不敢有丝毫变通,就譬如这笋子鹿茸来说吧,他们只是用温水将鹿茸煮透,然后在锅中下小笋快炒,淋上细盐香醋便出了锅,看起来是挺诱人,可吃来则是寡淡无味,甚至还不如内监们做的菜。”
“哟,听爷您这意思,平时在宫里没少吃呢吧!”
青衣小二忍不住出言讥讽,对他们这些没吃过宫里膳食的百姓来说,皇帝吃的东西能差吗?不论是选材还是味道,那绝对是一等一的,不可能连外面客栈里的味道都比不过,可事实偏偏就是这样。
老朱家的伙食,都是靠内监们烹饪出来的,还得另外花银子购置。
除了找到大臣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用到上林苑监,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臣不愿意在宫中留膳的原因,是真的难吃。
“小时候是天天吃,后来就不是了,为了保证宫里的贵人们随时都有东西吃,他们这些御厨就喜欢将东西一直放在火上煨着,到最后东西都烂的不能吃了,可还是给你端上来,味道又怎么能好呢?”
“天天吃?爷您吹牛也要看看地方不是,那圣人吃的膳食,您能天天吃?那您岂不就是圣人?不过有件事您倒是说对了,那宫里来的御厨啊,还就喜欢在火上煨着东西,他也说是从宫里带出来的习惯,这样一看,您到还是吃过的人,那您也算贵客了,这菜您要实在吃不惯,小人就去给您换一份,让普通厨子掌勺,爷您看如何?”
“善。”
这青衣小二虽然言语中带着些讥讽,可朱由校听来不是那回事啊,他还真就是圣人,真就天天吃,说是贵客也算名副其实,出了宫还吃御厨做的菜,那他出宫的意义在哪里呢?
青衣小二又叫了两个人来,将桌子上的菜都撤换了一遍,换成了普通菜样,看着这些接地气的菜,朱由校到十分满意,吃的正欢。
整张桌子上,敢动筷子的也就只有柳安了,其他禁卫虽然也饿,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为了不让自己尴尬,一人抓了个馒头在手上默默地啃着,偶尔夹一点朱由校不动的咸菜放入口中,艰难地咽下。
几人从锦绣阁出来的时候已经是接近下午时分,街上的行人不减反增,手里都提着大大小小的贺年礼,朱由校一拍脑袋,忽然想起了什么,对柳安说道:“对了先生,朕还没给您贺年礼呢。”
柳安笑道:“臣哪敢收陛下的贺年礼啊,臣也没来得及去给陛下请安呢。”
“哎!朕送先生的,那是以学生的身份,不能少!”
朱由校摆着手,眼睛在街上四处打量起来,可满眼望去都是人,开门的店铺少之又少,倒是卖烟花爆竹的还有几家开着。
再三思索下,朱由校从腰间取下一个方形木盒,约半个巴掌大小,涂着红漆,打磨的极为光滑,四处的棱角都被磨平,看朱由校的神态显然是他的钟爱之物。
“这个盒子,是朕的处子之作,朕自小时就喜欢做些小玩意儿,那时候技艺不精,做不出像大师那般的作品来,也只有这个盒子是朕最满意的作品,先生别看它不大,可其中另有玄机。”
朱由校一扳盒子底部的机括,盒子顿如莲花般绽开,在莲花的中心处放着一颗淡蓝色的莹珠。
“这颗珠子是皇后送给朕的,可不能给先生,不过这个盒子嘛,就当作朕给先生的贺年礼吧。”
朱由校将珠子小心拿了出来,木盒递给了柳安,柳安拿着盒子有些沉默,盒通和,朱由校送给他一个自己亲手打造的盒子,便是表达了他对自己的期望,所谓师生,当师贤徒恭,方能和。
盒子虽小,但其中蕴含的意义却是重大,柳安没有矫揉造作,将盒子收进怀中,反手拿出一个平安符说道:“这个平安符,是由了忌大师开过光的,诵读七七四十九天金刚经,是臣送给陛下的贺年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