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朱由校回宫,柳安自然是带着洪峰等人回客栈了,这好好的大年初一,他没怎么休息不说,还被拉着出去跑了一天,心中有怨不至于,但也不太痛快。
只过了没几天,柳安便收到了消息,张嫣确实怀孕了。
这个消息就有如一颗炸弹般在京师内炸响,百姓们为之欢呼雀跃,朱由校更是在后天的上元节前取消三天宵禁,与民同庆,甚至就连是男是女都不清楚,就叫人开始赶制幼子穿的服装。
可有人欢喜有人忧,心中最不痛快的,现在有两人,一人宫氏,一人李庄妃。
宫氏的心情入如何,就好比是你买了水果回家,发现还没熟,那就放放吧,等到再想起来时,发现它外面是熟了,可里面烂了。
宫氏一开始以为张嫣只是单纯的身子不舒服,哪里能想到是怀孕啊,她上次怀孕都不知过了多久了,记忆早就淡薄,记不清也是正常的,可一旦张嫣是怀孕,还成功的诞下龙子,她的日子就真的难熬了。
甚至还不如再换个皇后。
朱由校一旦有了龙子,势必会渐渐疏远她这个奶母,天底下哪有比亲生的还亲的道理?尤其这是朱由校第一个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会被朱由校捧在手上,溺爱至极。
到时候他们一家三口,自己算什么?
于是宫氏就不舒服了,想着搞点事情出来,最好的结果就是弄得张嫣小产,再也无法怀孕,这样她的地位就无忧了。
魏忠贤看出了宫氏的想法,很严厉的呵斥了她,叫她不要动些歪脑筋,天子怎能无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是他们的想法。
就连魏忠贤,也是有个女儿后才进的宫。
这宫氏就不乐意了啊,说你上位之前,是老娘帮你把王安搞下去的,又帮你在宫中多方打点才助你坐稳了这个位置,现在好了,转眼不认人了呗,老娘要是有个什么三长两短,你也休想好过!只要老娘将你当年那些事情一抖,保叫你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
魏忠贤一听恼了,说咱怎么就白眼狼了?皇后有喜那是大事,你在后边搞些小动作,万一被查出来怎么办?到时候别说你了,跟你有牵连的一概跑不了!你要是老老实实的呆在宫里,好生照顾皇后,皇后心宽仁慈,说不得也就不难为你了,咱是怕你自跳火坑啊!
这话要是别人说,宫氏可能还信个三分,但是魏忠贤说嘛....她是一个字也不信。
陛下诞了龙子,跟他魏忠贤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魏忠贤今年多大?五十多了吧。
五十多岁的年纪可已经算是老人了,就算他身子骨硬朗,可还能当几年司礼监秉笔?十几年?二十年?
做到七十岁也就顶天了,那时候皇子也才不到二十岁,朱由校又正值壮年,这时候激流勇退,不但功成名就,剩下的日子也不愁了,随便找个地方养养老,不比勾心斗角来的舒坦?
但宫氏一眼就看破了魏忠贤的小心思,决意要将他拉到自己这艘大船上。
于是宫氏告诉魏忠贤,现在陛下放权给你,是因为陛下童心未泯,尚喜玩乐,可如果有了皇子,他还会继续不专政吗?如果陛下亲政,你魏忠贤是不是最大的障碍?到时候陛下是除掉你还是让你告老还乡?不论哪一种,对魏忠贤来说都是不能接受的,他可以主动请辞,但不能是朱由校要求他请辞。
但魏忠贤还是坚持己见,让宫氏少打皇后的心思。
第二个郁闷的便是那李庄妃,她身为东宫选侍,一路做到贵妃的位置上不容易,好不容易抚养了一个皇子,当然希望这个皇子能坐到那个位置上,到时候自己也能飞黄腾达。
那个皇子自然是信王朱由检,他身为信王,朱由校的弟弟,如果朱由校有什么意外,他便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但这种情况也仅限于朱由校无后。
一旦朱由校有后,那他的皇子就会被册封为太子,即使这个太子尚不满月,可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就算到时候朱由校出了意外,皇后张嫣也可代为执政,等到皇子长大时再交换政权,这种事情在大明国祚中也发生过,并不算什么少见的事情。
可这样的话,信王朱由检就完全没了机会,况且朱由校在放出消息皇后怀孕的同时,还说了一句话,要加紧办信王的婚事,争取双喜临门,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要让信王离京啊。
信王之前不离京,一是因为年纪尚小,没有婚娶,也没有及冠,算不得成人,可娶了王妃就不一样了,他就会拥有自己的封地,也要走马上任去养老了,远离权力中枢,此生没有什么事情不能再入京,变相的圈禁起来,二是因为朱由校舍不得他,朱由校在京中除了信王以外,就没什么至亲了,但皇后有了皇子的话,这一切都将改写。
李庄妃能同意这样吗?她苦苦栽培了这么久的信王,就是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坐上皇位,名正言顺的成为皇帝。
名利名利,谁也不是圣人,无非就为了这些东西在拼搏。
所以李庄妃也不希望皇后张嫣诞子,若是个公主还好,对她们的计划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是皇子的话就麻烦了,她们不会赌,也不敢赌。
所以李庄妃就开始和方木密谋如何才能防止皇后张嫣诞子,方木说此时靠你我不能为之,须宫中有人帮助才可。
李庄妃问他,此人是谁你可有定计?
方木答,此人需跟咱们利益一致,同时又无太大瓜葛,不会影响咱们将来的计划,此人非陛下的乳母宫氏莫属。
李庄妃说,善,且待我修书一封送进宫去,拜访宫氏。
原本李庄妃和宫氏也互相看不对眼,一个铁杆的保皇派,一个铁杆的扶弟魔,可就是这样两个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在皇后张嫣的这件事情上达成了一致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