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杜子如回了鄂州以来,每日都在记录窦默医书中的内容。
赵诵则遣了医官对医书中的内容进行查验与校正,发现医书里面的方子对一些疑难杂症来说都特别有用,再有窦默对于针灸的施针方式也与其他医学大家的不一样,于是赵诵便让其他士子多抄录了几份,再将完整的医书送去临安胡太医、谢方那儿。
希望窦默的医术对胡太医、谢方他们有所帮助。
不过赵诵那边也有窦默的一些医书,不知道窦默现在的医书与他在基地得到的那几本是否内容一致。
杜子如写完医书发现赵诵对他并没有任何斥责,反而留他为己用。
杜子如虽年纪只有十三岁,但还是察觉到了这点,经过这几日的相处之后他发现太子殿下身边的每个人都很和善,比如吴潜、文天祥、陆秀夫、陆传义、李怀恩等,但杜子如心里头还是对杀鞑子耿耿于怀,毕竟父母长辈死于鞑子手中。
后来他又知道忽必烈没有死的消息,反而恨自己当时为何不用厉害一点的毒药呢?
否则的话,现在可以改变宋军的颓势。
但杜子如毕竟是孩子,他不清楚赵诵的用意。
......
那边黄陂的战事已处于胶着之态,忽必烈一直都在后方休养生息,刘秉忠等人并没有出战,也没有班师回朝。
在这段胶着的日子里,吕文德也趁机休整大军,每天加固黄陂的城防,另外则进行操练。
罗大虎的水军也每日在武湖与长江水面上摇曳,一面加强水面上的防御,一面加强操练,顺便探查黄陂鞑子营地的情况,不过罗大虎发现鞑子那边安静的很,但后来罗大虎发现对方派人去北方调兵遣将去了。
罗大虎警惕起来,一面继续练兵探查消息,一面将消息告诉给鄂州的赵诵他们。
至于向士壁以及其他各军将领,则一直都在努力消灭南方残余的蒙古军队,偶尔会有斩杀鞑子首级的捷报传来,南方的几个州县沦陷的国土也开始陆续被收复,只是目前而言暂时没有兀良合台的消息,这个霍乱大宋南方的一代将领的消息似乎就这样石沉大海了,也不知道他们具体的定位在哪里。
只是南方经过这场战争后,田地荒芜,百姓死伤不少,十室九空。若不是当初赵诵迁移了那么多的百姓去泉州以及台湾府,现在恐怕情况更加糟糕,赵诵在得知军报的时候,心里头很是沉重,所以他发誓等鄂州之战结束之后,尽快回迁百姓,发布养民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至于黄州那边,刘整依旧驻扎黄州城,贾似道每日都写了军防民情报告,赵诵这边每天都能收到一大摞。
吴潜也是看的头疼,贾似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奏章邸报也都写的太过详细,连街头百姓斗殴以及百姓的吃喝拉撒都写了上去,不知道的还以为贾大官人心细如尘,治国很上到,实际上这也是贾似道自保的手段。
吴潜一想到临安官家的龙案上是否也会和鄂州府衙的案台一样,官家看了后会不会也会头疼地厉害,吴潜这样一想,不禁有些摇头,但是边上的赵诵却不这样想。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求生欲望,特别是当把柄被人握着的时候,他的求生欲望就特别大,别以为赵诵身处鄂州,但大宋国内发生的事情他基本上都可以通过飞雀那边了解一些,边防的情况也大致能了解一二。
赵诵这时候拿着贾似道写的一份改革心得,他知道未来贾似道就打算这么做,当然一方面是捞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自己名传后世:"这贾似道还说他要改革,行打算法与公田法,将田地从私人手中慢慢收归朝廷,还要将无主之地进行复耕,不知道左相公对此事是如何看的?我朝如今田地大多数都集中在那些豪绅手中啊!”
"好是好,但会引起那些士大夫豪绅之辈的仇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自古以来土地乃国之大事,切不可随意操刀,否则死的就是自己了,这贾似道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久了,还是脑子瓦特了,当年谢方叔也曾向那位上谏过,说要从豪强权势家族手中收归田地,并限制私人所占田地,但后来还是失效了。这些好的膏腴之地,可都是产粮的大地,每年光是收租就有好几百万石粮食,而这些粮食可以养活好些人啊!再加上打仗,很多百姓逃荒之后,田地都荒废了,实在可惜。等战争结束后,我提议将这些无主之地全分给百姓,这样增加我大宋国库税收,使得国库不空虚!”
"不过贾师臣这一套法子不合适。”吴潜提出了他的看法,毕竟他这些年也经历了朝廷中不少,虽然很多士大夫想要改革,大部分改革者还存有私心,但他们都看出了大宋国内的问题所在。
大宋若要强大,就必须改革,但改革又不能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否则会让国内局势动荡,所以还不如不改革呢。
但赵诵知道眼下赵竑正在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改革,而且用的就是金钱腐蚀政策,也就是用利益换利益。
比如鼓励经商,但是这税收要比一般人要高不少,且官府每年还要抽解一部分,为的就是限制这些人坐大。
当年的商号现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五百多家,遍布海内外,这些都是赵竑的努力。
赵诵想想就觉得赵竑光这么做,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这三十多年的努力总算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而赵诵将来要做的就是在赵竑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然后继承和发扬光大。
蔡子义与高襄二人则在一旁听着赵诵与吴潜的谈话。
赵诵忽然道:"高襄,我记得你是荆襄人士,家里头可还有父母?”
高襄忽然听赵诵提起,他道:"都死光了,我是义父养大的,我不知道我亲生父母是谁?只知道我姓高!还有一个兄弟叫高士彰,这个殿下知道。”
高士彰赵诵当然知道,他是赵竑手底下的人,他也不知道为何赵竑突然要他注意高襄与高士彰这二人。
赵诵只知道他们都姓高,其他原因他想不明白。
两日后,传信的人来了鄂州,据说是从江西那边永兴县而来,并且加了百里加急。
那传信的将士立马来到府衙,对赵诵道:"是兀良合台……兀良合台死了,阿术……阿术,已在永新县了,那……”
那将士说着忽然一口气不出就晕了过去,赵诵唤了医官之后
才知道这个叫李明的士兵因为连夜送信,实在是太疲惫了就在鄂州府衙堂前就晕倒了。
等李明醒来之后,赵诵便知道江西那边的永兴县发生的事情。
"大理高氏怎会在此战中出现?”赵诵有些迷糊,他越来越发现事情远不止宋史、元史以及野史中记载的那样了,反而朝着多方向发展,不过高家能将兀良合台与阿术交给他,实在出乎意外,虽然最终是为了粮草。
不对,高家,莫非?
赵诵觉得要好好去查查看大理高氏这一族。
文天祥若有所思,接着忽然想到一个关键之处,他平复心情对赵诵道:"殿下,我认为这高泰和分明是想挑弄宋国与蒙古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蒙古就会全力对付宋国,而他大理就可坐收渔翁之利了。”
不过赵诵却觉得高泰和是多此一举了,这忽必烈日后对待兀良合台一家的恩宠,不过参照的方式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模式罢了。兀良合台是蒙哥的臣子,效忠的是蒙哥,所以忽必烈自然也不会为兀良合台与阿术的事情亲自出兵的。当然忽必烈后来还是出兵,只是为了征服中国,入主中原罢了,毕竟草原那边的人不支持忽必烈的那套汉人政策,于是后来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分裂了。
"就且答应了他,先给他粮草,毕竟暂时我想让大理独立,不……是复国!”赵诵忽然觉得自己口误了,接着又说,"高襄,此番你亲自去和高泰和说说,不,让高士彰也同你一起前往。”
高襄知晓此事重要,于是就带着赵诵的命令,在府衙外见到高士彰之后就下去了。
吴潜对众人道:"若大理能复国自然是好事,这样我西南危机可解除!”
"复国?”文天祥疑惑:"殿下将来不打算对大理用兵么,毕竟大理在大宋之前一直以来都是汉人的领土。”
陆秀夫道:"大理自太祖时期就立国了,所以若要占大理,这是否对太祖有所冒犯?”
陆传义道:"殿下,在汉朝的时候这里就是夜郎了,后来还不是并入我中原汉室了,要不是唐朝和五代十国那时候乱的很,现在的话,这里还说不准呢,所以啊,我觉得这天下只要武力征服就可以了,所以我大宋就得训练士兵,到时候与鞑子一样,征服整个天下!”
赵诵明白文天祥说的,实际上赵诵焉能不对大理有那层意思,只是如今战事胶着,大宋国内还需将经济与军事搞上去,至于陆秀夫说的,赵诵倒是不认同。
不过陆传义说的,倒是赵诵的心声,但是光靠武力可不行。
最后他对文天祥等人道:"履善,还有诸位,此事日后再议,如今还是先恢复中原江山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