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波之后,曹操将胡不为二人安排在了自己的府邸中。
也是从曹操的口中,胡不为得知,今日的刺客叫苏不为,是扶风苏谦的儿子。
几年前,李暠做司隶校尉的时候,因为私仇,将苏谦杀死。 苏不韦将苏谦收棺却并不下葬,隐姓埋名,一心想要报仇。
最离奇的一次竟然在李暠的府邸中挖了地道,直达李暠的卧室,正好李暠那晚不在卧室中,逃过一劫,而他的小妾和幼子却被苏不韦杀死。
自那以后,李暠又惊又惧,每夜睡觉都要换好几个地方,据说,最多的一次一夜换了九个地方。
李暠几次派人缉捕却总是无功而返,不得已,只能加强府里的防御。
苏不韦见没有机会,便挖开了李暠的祖坟,将李暠的父亲尸骨挖出来,头颅斩下,挂在洛阳的街头。 可惜李暠身为大司农,位高权重,却是一点奈何不得这苏不韦。
曹操在说完这件轶事之后,感叹道:
“真义士啊,可惜了,终归还是要死的!”
胡不为闻言,若有所思,然后问道:
“何出此言?” 曹操答道:
“不管他再怎么折腾,这天下始终还是皇帝的天下,手里有权,他始终还是难逃被捕的命运。
“就算是不被捕,敢公然挑衅当官的权威,也会被当权者视为眼中钉,所以,他终究还是难逃一死!”
胡不为点点头,道理是不错,可是听到这苏不韦如此的手段,他倒是动了一点心思。
此人手段百出,而且心思细腻,绝对是一个人才,能用好的话绝对是一大助力。 但是他并没有说出来,故意岔开了话题:
“对了,在奇花苑中,那个崔琰的一番言谈倒是很令在下吃惊啊!”
曹操疑惑的看着胡不为问道:
“哦?竟有此事?”
胡不为便将崔琰的话学说了一便,曹操闻言也是有点意外,确实,崔琰作为世家子弟,不该说出如此话语来。 因为此举,就代表着世家的利益,就算是所有人反对,也不该由崔琰来反对。
转念一想,崔琰出神世家,历来对自己的才学相当的自信,当然不齿和那些被千方百计送进鸿都门学的纨绔子弟为伍,所以,才率先撇清关系。
也许也只能这么解释。
曹操笑了一下,然后说道:
“改日曹某做东,请这些世家子弟与胡兄认识一下!”
胡不为未置可否。
第二日,曹操倒是并没有食言,直接在府中设宴,将京城这些名流全部请了过来。
其中大都是在京城中有名声的文人,有荀彧、荀攸、郭嘉、孔融,还有胡不为上次见到的崔琰。
可以说是高士满堂。
当得知曹操请客是为了介绍胡不为和大家认识的时候,所有人都对胡不为充满了疑问。
因为在座的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都想不通曹操为什么对胡不为这名不见经传的人如此重视?
所以,这些人都抱着好奇的态度看着胡不为,当然其中大多的人都还有些许轻视。
这些人都成名已久,自然都是有点才学的,而文名一般都是藏不住的,你有才自然会有好的作品出来,好诗或者好赋。
在这些人好奇的目光下,胡不为神色如常,这些人目光中的含义他自然早已看在眼中,他毫不在意。
不管这些人徒有虚名或者真的有真才实学,和他关系都不大,他也不在乎这点虚名。
如果在意的话,这些人算的了什么?他肚子里的诗词随便拿出来一首,那都是可以传世的名作,轻松的碾压这些所谓的名士。
问题是有意义吗?
所以,他不显山不露水的看着眼前这些当时的名人。
曹操向众人郑重的介绍胡不为的时候,按照胡不为的要求,并没有说是叶法善的弟子,只说是来自幽州的胡不为。
崔琰率先坐不住,自我介绍了一下,然后问道:
“初次见面,胡兄的大名倒是陌生的很,不知道胡兄平时都冶何种学问?”
胡不为笑了一下,说道:
“崔兄和在下第一次见面,不过在下倒是早见过崔兄了!”
崔琰诧异的问道:
“哦?不知道胡兄在哪里见过在下?”
胡不为便将那日在奇花苑所见所闻说了一遍。
崔琰恍然大悟,点点头说道:
“怪不得在下见了胡兄感觉好象在哪里见过!”
胡不为不得不和崔琰客套下去:
“崔兄是有大学问之人,在下粗鄙,哪里能入得了崔兄的法眼?”
旁边孔融点点头,附和道:
“不错,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崔兄乃当世大才,自然不是谁都能结识的!”
孔融的这番话表面上是附和胡不为,其实在暗中讽刺胡不为不学无术。
孔融的名字对于胡不为来说当然是如雷贯耳,但是胡不为很不耻孔融的为人,现在这番话又说的如此刺耳,胡不为想不发怒都有点难。
其他的人见孔融出口伤人,都在抱着看热闹的心思看着胡不为。
一方面是想看热闹,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胡不为到底有什么精彩的反击。
胡不为微微笑了一下,然后说道:
“孔兄所言极是,孔兄的大名在下早已耳闻,尤其是七岁让梨,别的不说,光是孔兄这份心智就让在下仰慕。
“小时候在下很想效仿,可惜在下家中只有在下一个,要是多几个兄弟,这倒不失一个好办法,尤其是人多梨少的情况···”
说到这里,胡不为忽然打住,拿起面前的杯轻轻的抿了一口茶。
众人正听得出神,见胡不为忽然不说了,正在奇怪,忽然意识到胡不为语气似乎不对,还在众人琢磨胡不为这番话的意思的时候,身边的素素忽然哈哈大笑。
显然,素素已经听出来胡不为话里的讽刺意味,胡不为无奈的转头看看素素,心道:
这个傻妮子,一点也不懂得矜持。
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但很少人琢磨故事的结局,细一琢磨,后续的故事几乎不用想都知道,必然是孔融的父亲一高兴,将最大的奖励给了孔融。
那么,其中到底是孔融在玩心计想吃最大的,还是真的就是兄友弟恭就不得而知。
人性有时候最经不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