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庄头刘德财所说的山匪何老六与包家寨村民的关系让刘家兄弟开了眼界,原来土匪还有这种民间的基础,原来土匪的生存规则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包家寨的村民竟然与何老六共生共存!真是开了眼了。
刘德财说:“三爷您说希望扩充护庄队,人手越多越好。可是庄子里只有七十几户人家,能有多少壮丁呢?即便是两户出一丁才三十多人。所以请二爷三爷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刘诚说道:“庄子太小,这是实情,也不可强求,尽力吧!”
刘诠:“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只要好好操练人少也能顶用。我们不是有十几个家丁吗?还有龙泽寺的和尚,凑在一起也有五六十人了。我们不是还有炮吗?再添置一些火器也能抵挡一阵子,对付山匪盗贼总是有把握的。说到底咱们的护庄队还是对付土匪的,不是对付军队的,真要是朝廷大军或者哪一路豪杰盯上咱们,莫说这几十个人,就是几百人也不顶用啊?”
刘诠说的是实话,他们躲到偏僻的山区就是躲避兵灾,各路诸侯大军哪能到这偏僻山区里来呢?
刘诚说道:“至于章程,我看还是参照原有的规矩,不足之处修修补补。费用还是农户出资,富户认捐,再加一条:我刘家兜底,欠多少补多少,保证够用。壮丁的酬劳需要看操练天数,增加天数也要增加酬劳。一个月30天如果天天召集操练或出哨,则酬劳一两银,不满30天则按此折扣。三弟你看如何?”
在正常年景里一担稻谷价格在六到八钱银,眼下缺粮,已经到了一担一两银或更多。那么壮丁支取一两银等于一担米(合120斤),够一般家庭的吃的了。按正经当兵吃粮说是略低了一些,可是对于民团壮丁已经很宽裕了。
刘诠说:“二哥,你说的有道理,就这么办吧。咱们的酬劳不发银钱,都按市价折合成稻谷发放,此时粮食是最金贵的。此外还要对壮丁说清楚,当出现匪情,需要动刀枪之时,酬劳加倍,如果有伤亡则抚恤从优。刘义、刘德财你们两个,对于伤亡抚恤的酬金你们商议一下,分轻重伤等列出明细来我们再商议。”
“是!三爷,我们立即办!”刘义和刘德财立即应声。
刘诠说:“刘德财,你就是咱们的护庄队的头,除了龙泽寺那边刘家的家丁队和庙里的僧人之外,其他壮丁归你管。”
刘诚补充说:“刘德财,武备之事全听三爷的。”
刘德财:“是!二爷、三爷器重,我一定做好!”
刘诚强调的是:刘诠是刘家武装的总管。这支不大的队伍分为三个部分:刘家的家丁、庄子里的壮丁和庙里的僧人。
刘诠说:“二哥,还要跟大哥说说,咱们人手不多,还要设法买火器呀。虎蹲炮、火铳都需要,还有火药等,都需要购置一批。”
刘诚:“这么打算着也对,可这不是说买就能买来的,眼下咱家有三门炮,这也很不错了。要好好操练,练好了才顶用,不要像前两天打炮的那个样子就好。”
浙江地处东南沿海,这里是对外贸易最早的集中地点,很多商人、海盗都与南洋和阿拉伯人有贸易往来,这里也是古代里购买西洋货物最便利的地方。此时的南洋还很少见到西洋人(欧洲),西洋货的贸易大多是经过阿拉伯人中转的。
东南沿海的很多港口城市都有阿拉伯人的身影,甚至有不少阿拉伯人定居,比如在泉州就有阿拉伯人建筑的清真寺。
西班牙、荷兰等欧洲人(史上称佛郎机人)也快来了,约150后将出现在南洋以及台湾(此时叫“大员”)
因此,刘家购买西洋货物比中原地区要方便的多,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海盗的盘剥,并且也只有海盗能做中间人。此时从事海洋贸易的商人与海盗是分不清楚的,做买卖的时候就是商人,到了大海上他们就是海盗。
购买火铳甚至火炮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主要还是在于官府的管制。如果不是动乱,元朝廷即将崩溃,民间绝对不敢购买火器。
这里有个问题:在古代里弓箭是最重要的武器,因为它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刘家为何不提弓箭而注重火器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掌握弓箭的难度大。能成为合格的弓箭手是需要严格训练的,没有长时间的训练做不了弓箭手。民团性质的壮丁都是业余的,并非专业军人,他们缺乏训练就不能发挥弓箭的作用。相对于掌握弓箭,使用火器就容易的多,短时间训练即可发挥威力。这是他们很少配备弓箭的原因。
刘诚对刘义说道:“刘义,你马上去寻建筑工匠,修整房屋的事情不能拖。先要把需要的木料石料等计算一下,赶紧采买,龙泽寺里的工程赶紧开工,早一天收拾好了,可以早一天把家人接过来。”
“是!”
刘德财插话说道:“咱们这附近都是山林,庄子里就出产有木料石料,在村子里看看大半都能采买到,木匠石匠也都有。”
刘诚:“这倒是便利,刘德财你也要多帮衬。”
“是!”
他们带来了一些粮食和银钱,有钱就好办。修修补补地收拾房子也不是大工程,人手齐备很快就开工了。
刘家兄弟都忙碌起来,整修房子和招募壮丁。
由于包家寨作为避难所确定下来了,也就雇用更多的船只开始向这边运送家资。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一个月后,住所简易修补工程虽说还没有收尾,但是大部分完工了。避难不同于普通搬家,万事只求快速,不能四平八稳的。既然包家寨可以安置家眷了,搬家就提上了日程。
今年刚开春,长江流域的形势便急剧恶化了,此时最大的两个军阀团伙已经拉开大战的序幕,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战争越打越大。好在江浙一带是另一个大军阀张士诚的地盘,张士诚这个人比较保守,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朱元璋等军阀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因而浙江还有暂时的安宁。但是谁又能保证不会出现其他的战端呢?
搬家避难刻不容缓,早一日行动就早一日安全。非常时期也就不需要择黄道吉日了,越早越好。
至正20年4月初,新居那边还没有完全竣工,刘家举家迁移到包家寨避难。
刘家是个大家庭,虽然人口精简了,主人和随行的仆人也有三十多口,这还不是全部,其他还有已经先期到达的,也有留在老宅继续收拾物资的。
这么多人突然出现在小山村,就引起了村民的轰动,不少老幼村民出来围观,可是他们都是离码头远远地看热闹不敢近前。一方面因为刘家的家丁和村里的护庄队在清理道路,驱赶闲杂人等。另一方面包家寨中多半都是刘家的家奴农户,作为奴仆都知道刘家的规矩,对家主存在畏惧心理。
庄头刘德财事先已经准备了几顶简易的轿子,众人簇拥着轿子向龙泽寺走去。
按说路途不远,无论男人女眷步行上山都是没问题的,即便是刘家的老太太阎氏老夫人今年也才四十多岁,对于现代人来说四十多岁是正当年,体力绝不会有问题。但是此时的社会对于女人限制颇多,特别是大户人家的妇人都要尽量避免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这些轿子就是这个作用。
刘家一众人向村子东侧不远处的龙泽寺行进,刘璎跟随在他母亲陈氏的轿子旁步行。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他总是东张西望地看风景。
村子不大,队伍很快就出了村子,然后沿着小路登着石板台阶上山。在临近寺庙山门的时候向旁边拐上另一条小路,这是新开辟的路,同样是土路,上坡处有台阶。小路沿着寺庙的外墙向西,拐过院墙竟然见到短短的一段木板栈道,栈道尽头是一个小门,这是刘家新开的门,是刘家专用的。刘璎看到有悬挂的绳索,走到近前注意看,才看出有个小吊桥,如果把吊桥拉起来栈道就断了。机构很简单,小吊桥就是几块木板,重量也不大,一个人拉绳子就可以拉起放下,是很实用的防卫办法。
进入便门便是南侧的小院子,就是寺庙当做库房的那个院子。进去就看到到处堆积着木材石头砖瓦等杂物,显然工程尚未结束。可是没看到干活的工匠,这是由于家眷入住,工匠们暂时回避了。
刘家占用的两个院子之间有门相通,第二个院子一看就比较大,这里就是刘家家眷的临时居所了。这个院子已经修整完毕,也打扫的干干净净,院里的房屋都很简单,可是收拾的很整洁。迎着院门处是个花厅,这是才增加的建筑,从墙壁处可以看到柱子和木板,明显不是砖石砌筑的,属于简易建筑。花厅是两通间,显得很宽敞。
院子地面是鹅卵石铺地,平整整洁,院中间保留了一块空地。另一侧也是新建的简易的木板房,是厨房、水房、厕所。
居室环境与老宅子是没法比的,就不能太讲究了,老太太和有妻室的老大、老二住三间的,老三刘诠只给二间,其余的人都是杂居。室内的家具也是最简陋的箱子柜子,气派阔绰的家具一概没有。
面对这样的新居,女眷们脸上都是悻悻的,很失落,却也是知道这是避难,世道艰难,能埋怨谁去?因此没有敢明显表露出来的。
老大刘谨唯恐老太太不高兴,说道:“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宅子了,让母亲受委屈了,都是儿子们无能。”
阎氏老太太说:“世道如此,怎么能怨你们呢?我乏了,要歇一歇,你们也自便吧!”
刘谨兄弟和过来侍奉问安的媳妇们都被打发走了,老太太一个人歪在了床上,感到很失落。
江南没有火炕,都是木板床,这里的床更是简陋,绝不会是雕花紫檀木的那种,一切都便宜将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