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48章:苍龙下水 阅读设置

第148章:苍龙下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迁入了刚建成的新居,家里也增加了一些下人,不再是一个人过日子的状态了。

    刘璎视察北竿岛,留下一系列的指示意见,他走后刘亚辰按家主的意见逐一落实。

    刘璎调过来几名做冶炼的工匠到北竿岛,炼铁的工场在长歧岛的南端开始兴建。工场的位置是刘璎亲自选定的,之所以在岛上炼铁,就是利用岛上隐秘的环境生产球墨铸铁,以保守技术机密。

    其实这样做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刘谨的因素,他为了维护刘家的利益。锻铁(球墨铸铁)是最大的利润来源,毫不夸张地说,眼下刘家的经济来源有接近一半靠的是锻铁制品。

    现在刘谨是刘家的当家人,刘璎做事不能逾越过父亲,他在岛屿上生产锻铁也是经过他父亲同意的。关键所在还是能够保守机密,岛屿上保密的环境更好。

    北竿岛上并没有铁矿石,因此在这里炼铁的原料是铸铁块,是陆地上矿场的产品,此外就是煤焦炭。岛上也没有煤矿,焦炭也是来源于大陆。还有一样原料菱镁石需要量不大但是更重要,要从山东运过来,这需要搭别人的商船,谁让刘家没有自己的出海船呢?这也是刘璎执意自己建造大船的原因。

    。。。。。。

    风水师张半仙留在了北竿岛上,他有两个任务,一是设计珍珠湖的拦水坝和引水渠工程,二是在岛上寻找可以打井的地脉。但是有个要求:水井的位置必须靠近西部,总不能挑着水桶走十几里路去担水嘛。

    张半仙考察测量了好几天,在营地南边不到一里的地方指定了一个地点。到几百米之外取水,似乎远了一些,可是,果真能打出甜水井也算解决了大问题。

    刘亚辰立即组织人力打井。

    此时打井的办法就是挖大坑,井越深,挖的坑直径越大。张半仙说预计深度有两丈,所以开挖的坑口就有四五丈(十几米)。

    挖到两丈多深后遇到了石头。这很正常,岛屿就是海底的山,没有岩石怎么能支撑一座山呢?

    遇到岩石就要打孔用火药爆破,炸碎了岩石继续深挖。几次爆破之后,猛然冒出了地下水,打井的人都欢呼起来,他们终于找到了水源。

    人们争先恐后地捧起水来品尝,都高兴地喊着:“甜的!甜水!”

    刘亚辰闻讯赶来,他也尝一尝,的确是淡水,可是他感觉并不是其他人欢呼的那样,他觉得味道还是有些苦涩。他喝过岛上村民家里的水,那是岛西边的一口井,两下里相比,这口井的水无疑就是甜水,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管怎么说,有这么一口井,就有了兜底的保障。起码从今天开始可以停止从大陆运水过来了。现在的蓄水池即将完工,可是还没有很大的雨,蓄水池里是干的。

    看现在水面到地面的距离有一丈多(三四米),水的深度也是一丈多,由此可以猜测这口井的储水量还充足。

    接下来就是砌筑井壁,回填挖开的大坑,一口井就打成了。

    刘亚辰很高兴,他对大少爷好交代了。

    看来这个张半仙还是有真本事的,这让刘亚辰不敢怠慢。为此他让厨房做几个好菜,宴请张半仙为他庆功。

    张半仙也高兴,他知道此行定然收获颇丰,还能提高他的声望。

    。。。。。。

    刘璎更多的心思关注着建造的第一艘大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造船厂查看,他关心进度,也会过问一些关键点,帮助解决一些难题。

    如果有外人看见,它就是一艘大船,虽然样子有点怪,也不会联想别的。可是刘璎自己知道:那就是一艘军舰。别的不说,从外观上就能看到船头等几个部位装着铁甲。

    刘璎问跟在身边的常随张重二:“张重二,你看这船上有铁甲,是不是很扎眼呢?”

    张重二说:“回大少爷的话,这只船形状有点特别,除了这个,我看不出有扎眼的地方。现在出海的船有铁甲的很多,大海上到处都有海盗,谁都要自保嘛,都要有防备不是?”

    正如张重二所说,在这个时代里,这一艘有铁甲的船不是独一份,上一次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中,双方的战船都有装了铁甲的,因此刘家的船并不过分,商船装铁甲是为了自卫嘛,也是合理的解释。

    此处对“铁甲”要说明一下:此时的铁甲还不是现代装甲的概念,原因是铁制品奇缺并且价格高。适于锻造形状的熟铁价格远高于铸铁,更不要说钢,所以装甲多为铸铁件。铸铁形状粗糙,不但外观不好看,与船体的配合也不能严密协调。同时由于受到铁产量的限制,没有那么多的铁,装甲只是局部,都是围绕着保护人员,类似于固定的盾牌,实际上也是受盾牌的启发而安装的。比如驾驶舱人员站立位置的前边要安装铁甲,船舷上弓箭手位置的前边,火炮射击窗口等等。所以古代的装甲完全不是现代的概念,外观也完全不同。

    刘璎只是同意做装甲,并且让矿场按要求铸造需要的部件。他也是看到装甲实物之后才知道了所谓“装甲”的实际样子。本来他还在想象钢铁的船头和船舷,那是多么威武?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转眼到了中秋节,这是传统中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民间的热闹自不必说,新船下水才是刘璎心目中的大事。

    自己的船场制造的第一艘船终于要下水了,对于刘家来说比过中秋更加喜庆。

    这艘船是去年底开始规划的,年前就做了不少的准备工作,船坞就是年前开挖的。但是实际造船开始动工还是过完年后,到现在也有八个多月了,算是基本上达到了刘璎对工期的要求。

    八月十五这一天,刘家的宅院都挂起了红灯笼,既是过节也是庆祝新船下水。船场里更是张灯结彩,船场外面直到码头上都扎了彩绸子,挂上红灯笼。

    除了船场里的工匠,刘家这一系所有能来的都来看热闹。

    现代的船坞应该有个闸门,打开闸门,把海水放进船坞,船浮起来了,就可以驶出闸门。可是此时没那个技术水平,做不了那么大的闸门。于是就是最原始的办法:掘开堤坝,放水进来。当然掘开堤坝的过程是渐进的,初始阶段只要能放水进来就行了,要避免溃坝,海水一下子涌进来也是危险的。然后还要清理出一条航道,让船出船坞。

    堤坝上已经站着十几个壮丁,都拿着铁铲等待挖堤坝,他们在等待着命令。

    新船下水的仪式由刘诚主持,他是长辈,长幼有序嘛,刘璎出面显然于理不合。此外,刘璎也不懂得此时的规矩,现代的那一套放到古代也不合适。

    无论古今,新船下水都会很隆重,这是因为人们对大海的敬畏和祈祷平安。

    刘诚带着一众人等登上新船,所有的人都是穿戴整齐。

    展七雄带着几个人已经站在船上迎接来宾了,他对刘诚等人躬身施礼。

    为什么是展七雄在船上迎客呢?这是因为他已经被刘璎任命为新船的管代。他穿着整齐但不是军装,一是还没有做水军的军装,二是在福州地界不宜张扬,哪有船老大穿军装的?

    “管代”属于军职名称就是舰长,民间称船老大。目前在刘家有航海经验并且有海战经历的只有这一个人,没的选择。

    展七雄有了新职务,原来的总管职务刘璎安排了吴志友,吴志友原来的福建这边的二管家。

    众人来到船上就看到有一群十几个和尚在诵经,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有身披袈裟的大和尚在船上走动,每到一处用手抚摸桅杆和其他器件,嘴中念念有词的也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应该是祈祷平安的意思。这些和尚是从附近寺庙里请来的。

    刘诚等人来到甲板上,念经的和尚则移动到两边让出中间的位置。刘诚居中站立,到此时,诵经暂停,场面安静了。

    现代的礼节刘璎是知道的,此时应该由身份最高的人致辞,无非是感谢张三,感谢李四等一通感谢;然后夸赞公司实力雄厚,成绩辉煌,前程无量;最后祝福新船下水平安。如此等等。

    古今大致相同,就不知道古人此时说些什么?

    只见刘诚清清嗓子,开始高声致辞:“至正二十五年中秋,风涛舞破,烟盖云幢,淼淼江水,东逝海洋。人歌舞,僧咏经,船鼓蓬蓬,行将远航。凛苍桧,霸远洋,福州新坞,宝船福昌。歌曰:新船下水,大吉大利,扬帆远航,黄金万两。”

    刘璎听的懵懵懂懂的,不过后面的歌倒是俗套,还什么‘黄金万两’?不是说士大夫不齿于利吗?看来自己天天讲生意经也把二叔带俗套了。这可真是罪过啊。

    古代的船没有名称也没有编号,只有区别类型的名称。一般称呼某一条船往往是用船主或船老大的名字称呼,军舰则用将领的姓名。按这样的规矩这条船现在应该叫“展七雄”。

    可是刘璎觉得还是有个名字好,便于管理,下达命令也方便。于是他给新船起名为“苍龙号”,并且做两块牌匾悬挂在船头两侧,这是现代的规矩了。

    刘诚致辞完毕就揭开牌匾上蒙着的红绸子,露出“苍龙号”的大字,看着也很威武。不过在场的人们看着很新鲜,他们都没见过。

    这就是苍龙下水了,可是船坞里还没有水呢?刘璎小声提醒他二叔:“二叔,您要下令放水呀,壮丁们等着挖开堤坝的命令呢。”

    刘诚醒悟。是啊,壮丁是粗人,他们听不懂致辞。于是他高喊:“放水!”

    他这一喊,岸上的锣鼓齐鸣,堤坝上的壮丁挥舞铁铲开始掘土放水。

    ——end——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