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在北竿岛上视察,他与刘亚辰谈到了引进菜农来岛上种菜。在岛屿上,粮食可以靠船只运输来,只要有钱都不是问题,可是蔬菜不行,总要本地解决才好。种蔬菜的都是水浇地,离不开水,所以首批种菜的地就要在引水渠的沿线找。
刘璎说道:“引水渠的线路应该就在这附近,水渠修的怎么样了?我们不如先看看水渠,沿着水渠不也就到了珍珠湖吗?”
刘璎急着查看水渠,意图就是寻找适合种菜的地方。
刘亚辰应道:“是不远,您看,就在那边,不是有人在干活吗?”
“好,过去看看。”
走到近前看到正在干活的有十几个壮丁,这一段正在施工的水渠有十几丈长。在这里还遇到了张半仙,他见大少爷来了,赶紧过来见礼。为了珍珠湖的水利工程,他在岛上已经有半年了。在他的指点下打出来一口井,他最主要的职责还是珍珠湖工程,这工程主要就是挡水坝和水渠,他就相当于水利工程的总工程师。
刘璎随口问道:“快完工了吧?可有什么难处?”
张半仙答道:“是快了,这儿到北湾已经不远了。”
水渠的终点在北湾中部,眼下作坊工场和住宅都集中在那一片。
刘璎看着水渠不是很宽,上口宽度也不到一丈,深度也就是四五尺的样子,形象地说就像路边的水沟。这水渠是供给饮用水的工程,用水量不大,从水量上说,这小小的水沟已经超过了需要。
因此刘璎问道:“现在用水的不过两三百人,过几年后也不过是几千人,这水渠再小一点也够用吧?”
听闻此言张半仙就更加不敢小看眼前的这个半大孩子了,大少爷的心计可不一般呀,这得是多精明的人才能算计到这个程度啊?并且大少爷问的也在理,水沟挖的大,工程就大,当然费用就高。
张半仙不敢轻视,他认真地答道:“大少爷真是细心之人,从用水量来说,不需要这么大的沟渠。现在沟挖的这么大,所虑及的是减少看护人手,平时不必派人看护,就是有暴雨洪水冲刷也不至于毁坏,只要每年秋收后派人检查维修一次即可。如果水渠太小,在阴雨天气就容易淤积堵塞,那样就需要常年派人巡查,岂不是更麻烦?”
刘璎:“哦,是这样。还是张先生思虑周密,好好。”
刘璎知道:如果在现代,建筑材料充裕,可以用质量较好的水泥修成暗渠,或者用管道。现在刘璎也有土办法烧水泥,因此也不是不能做到,但是成本太高,并且他们现在烧的水泥质量很差,如果暗渠因为质量低而经常堵塞毁坏,则维护成本更大。所以只能这样挖沟。
张半仙说道:“刚才您问道难处,前面那处山崖看到了吧?”
说着他用手指着前方:“那地方就比较麻烦,那是石头的山崖,开凿岩石工程太大,我的办法是做一段木槽渡过去。好在那段山崖不太长,只有三十多丈(约100米),耗费并不大。”
这里的地形刘璎知道,并且山崖就在不远处,可以看到。山崖下面就是大海。
泥土地面方便挖沟,偶尔遇到岩石也可以用火药爆破,但是如果在岩石上开凿一段沟渠,其工程量就很大,何况还是山崖的半山腰,难度就更大。
张半仙的办法是沿着等高线做一段木头槽子,吊在山崖的半山腰,把水引导过去。这办法的前提是木槽的尺寸不能太大,重量不能太大,好在做饮用水用途来说,一尺大的槽子就够用了,因此也是可行的办法。
刘璎心里想,时代差距,技术差距,让这引水渠的工程复杂了不少。用现代的办法这条引水渠就非常简单了,可以用一条管道,就像城市里的自来水工程那样,水管埋在地下就可以了,等高线稍有差异也没关系。可是现在没有办法制造水管,就算用水泥做管道也需要钢筋,还要高质量的、高标号的水泥,这些现在都做不到。
自然流动的水渠就必须考虑等高线,道理很简单嘛,水向低处流,沟渠必须一段一段的低落,就是落差。否则,水渠爬高,则水就流不上去。从水源地到水渠终点要有落差,水才能向低处流。这个落差要均匀分配,让每一段水渠都有落差。为此就要测定地形的等高线,利用等高线来设计水渠的走向,这就是等高线的原理,也是需要张半仙这样的人来设计线路的原因。
。。。。。。
按珍珠湖的地形和面积说,它储存的水,单单供应饮用水是有余量的,毕竟岛上人口很少,预计几年内人口也不会太多。这就可以考虑利用它种菜,当然也要考虑节约用水才行。
所以刘璎和刘亚辰顺便查看有没有可以利用水渠的平整土地,规划菜地,解决岛上的蔬菜问题。
刘璎说:“刘亚辰,对开垦荒地的菜农要说清楚,他们垦荒可以五年不纳租,但是用水要算账,以蔬菜抵消水费。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小气,是为节约水源。因此你要掌握个度,水费要便宜,不要成为菜农的负担,达到不浪费水源的目的即可,别想着牟利。具体的办法你来制定,能够让菜农守规矩,珍惜水源就算达到了目的。”
刘亚辰:“还是大少爷待人宽厚,有您这话,我的事情就好办了。请您放心,一定不会出纰漏。按现在的人口说,我以为今年有十亩菜地就差不多,找三户菜农就足够了。”
菜农耕种的土地少,一个人种三五亩菜地已经足够忙的了,这是不能与种粮食相比的。比如说,种水田,一个壮丁可以种十亩地,对北方的旱田来说,一个壮丁可以种二十亩。
当然蔬菜属于经济作物,就是经济价值高的意思,同时劳动付出也大。
刘璎说:“你看着办吧,年前就要把菜农找来,他们还要开荒平整土地呢。如果菜农开荒实在有难处,你可以派工帮帮他们,帮工少收钱可以,决不能白帮工。善心不是随便可以发的。”
刘亚辰:“是,您的教导我记住了。”
。。。。。。
在北竿岛上种地让刘璎很费思量。
岛上是丘陵地形,都是山坡地。如果种菜或者种稻米都是水田,水田必须平整,山坡地形就必须开垦成梯田。这样做耗费人工,还需要完善的水利工程,基本建设投入就很高。
可是眼下南方的主要农作物就是稻米,作为有现代知识的人,刘璎知道山地里的粮食作物最好的是玉米,可是他更知道,此时玉米还没有传到中国。
按历史记载,玉米传到中国的时间是1531年,对应着的朝代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嘉靖帝是第十一个,也就是说,在明代的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地点是广西。
古代里农业技术传播速度慢,又过了一百年玉米才传播到中国内地华北地区。那个时候正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年间,是天下大乱的时候,那时谁还注意什么玉米呀?
从全球说,玉米最早发现在美洲中部,是墨西哥巴西一带,是大航海时代最早的航海强国西班牙、葡萄牙人发现的,并且被他们带回欧洲。随后,随着大航海的脚步扩散到世界各地。
葡萄牙人是最早来到中国大陆的欧洲人,他们登陆的地点就是现在的澳门,于是玉米也就来到了澳门。中国官方有记录的是广西巩县志,实际上应该是澳门,但是没有文字记录。
玉米产量高、耐旱,特别适于山地地质和气候条件,是非常理想的粮食作物。
刘璎很清楚这些,只是可惜时间未到,玉米还在几万里之外的美洲,只能是望洋兴叹了。
几万里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那都是九死一生的探险,没那么容易。麦哲伦不就死在了菲律宾群岛吗?就是吕宋岛附近。
“大少爷。”
这是刘亚辰在叫他,因为他走神了,站在那儿发愣。
跟在身后的张重二问:“大少爷您是不是累了,要不我去找个轿子或者找辆马车来?我背着您也行。”
今天小雨歇了,张重二跟班。
刘璎笑了:“不用,不用,我这么大人还用人背着?方才是我走神了。走吧,我们去珍珠湖吧,去看看拦水坝和闸门。”
刘璎的心理是成年人,可身体还是半大孩子,对此,他总是不能适应。
站在一旁的张半仙说道:“水坝和闸门都完工了,就等着明年开春的雨水了。我给您引路,前面不远就到了。”
刘璎:“好,好。完工了更要去看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