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19章:遭劫 阅读设置

第19章:遭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诠有事,没有与刘璎一同回龙泽寺,让已经暗中盯梢多时的匪徒得到了机会,绑架了刘璎和跟班小厮小雨。

    两个匪徒扛着两个昏迷的小孩借着树林草丛的掩护向湖边跑去。

    不是三个匪徒吗?现在怎么只剩下两个了呢?

    另外一个劫匪是望风的,他是本村的内鬼,是土匪的坐探,既然是本村人就怕被熟人认出来,那不是就露馅了吗?所以他已经悄然离开。

    此时太阳即将落山,红红的日头挂在西边。村庄里炊烟袅袅升起,劳作一天的人们都回到家里准备晚饭了,村子里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回归宁静,偶尔的有一两声狗叫。

    在远离码头的湖边有一片芦苇荡,那里藏着一条小船,是土匪从码头附近盗窃的隐藏于此处。

    不长时间,两个劫匪来到湖边。此时的太阳已经下山,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天色有些阴暗。劫匪鬼鬼祟祟的四处查看,见周围没人,那边码头上也只有几个人影。光线暗了,已经看不大清,整个村子都很安静。

    一个土匪要走出草丛去准备船只,可是被另一个拉一把住,他摆摆手,又指一指西边太阳的方向,那意思就是等一等,等天色在黑一些。

    太阳落山,天色变化很快,不长时间,稍远处就看不清人和物了。村子里依然寂静,这说明他们的绑架行动还没有被人察觉,刘家人还不知道。劫匪也清楚,眼前的宁静是短暂的。刘家不是普通人家,少爷失踪定然会惊动全村,全村的人都会出动。到那时,如果他们还没有逃到安全之处就很危险了。

    他们立即行动,从芦苇荡中拖出小船。把两个昏迷中的孩子扛上船,然后静悄悄的撑动船篙,借着芦苇的掩护离开岸边向湖里驶去。

    小船要想逃往龙泽湖的深处,首先要避开前些天刚刚设置的木桩防线,这就需要把船撑到主航道上才能出去。对于湖里打了木桩的情况这两个劫匪是知道的,他们也知道航道的大约方位就在码头的正前方。可是在主航道上水比较深,因而就没有芦苇等水面植物,没有了掩蔽物就容易暴露踪迹。

    这一排木桩防线到岸边只有一百多步,如果没有芦苇荡掩护很容易被岸上的人发现,现在小船就在这个范围内。对于劫匪来说,这是最危险的地段。既要寻求芦苇掩护,又要从主航道出去,这是个矛盾的选择,于是他们就沿着芦苇荡的边沿行驶。

    危险的局面使得他们很惊慌。既然叫做暗桩,水面上是看不到的。越急越出错,慌乱之中,劫匪撑的小船一头撞在了暗桩上。他们急于逃跑,使劲撑船,船速比较快,突然,船底一下子就冲到了木桩上,船只被木桩托起动弹不得。小船搁浅了,无论怎么使劲撑船也无法让小船脱离。

    情急之下一个劫匪下了船,这里的水深到腰部,他试图在水中推动船只,怎奈一个人的力气太小,船只晃动,但难于脱离。

    水中的那个劫匪气喘吁吁地说到:“快!你也下来,咱俩一起推,抬也要抬过去!不然咱俩就得死在这里!”

    劫匪作恶却把自己置于险地。

    小的木船的确分量不大,在水乡有时候不是能看到有人扛着一只小木船走路的情景吗?眼下这个小船估计分量在几百斤的等级上。另一方面暗桩在水下一尺左右,小船只需被抬起一部分,不必完全脱离水面,水的浮力终究还保持一些。所以两个人就有可能把船抬过去。

    此时两个孩子还昏迷沉睡于小船之中。

    生死关头,劫匪也是拼了命了,经过一番玩命的努力,小船终于越过了暗桩。累死累活的劫匪顾不得喘口气,爬上船快速撑篙,向湖的深处逃去。

    劫匪们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他们脱离了险境。

    形势变化及其迅速,小船离开时间不长,劫匪们就听到岸上传来一片喧嚣声。有号角吹响,短促的“呜呜”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人喊狗吠的乱成一团。他们更是看到岸上多处晃动的灯笼火把。

    码头是小村子的中心,也就成了村里人们集中之地,一霎时那里聚集了很多的火光,也隐约看到大小旗帜。很显然,刘家发现了异常,大少爷失踪!当然会惊动所有的人。刚刚散了的护庄队又紧急召集起来,整个村庄都进入了特别紧张的状态。

    村庄码头上的混乱很快波及到水中的船上,已经有人发现丢失了一艘小船,于是有人登上了船,于是火把灯笼也在船上晃动,船只很快动起来,沿着岸边搜索。劫匪们如果慢一步,他们能否逃脱就不一定了。

    在码头上有停靠于码头的船,离码头不远处也有不少停着的船,这些船只有本村的也有外来的。

    了解码头的人都知道,船只不是都停靠在码头上的,这是因为码头的位置有限,只有装卸作业的船只才靠在码头上,其他船只都在附近抛锚停船。

    此时,由于包家寨的突然繁华,码头更是显得小了,在附近停着不少的船,这其中就有两艘外来的商船。

    此时出现了异常情况,护庄队的壮丁就驾驶着小船,对外来船只逐个登船检查。因而码头上也是一片喧嚣,岸上水中都是灯笼火把。

    包家寨的北边是湖,南面是山。不多时,山上的两处隘口也有火把在晃动了。火把的含义是响应村里,表示已经进入防御状态,岗哨已经设立。

    山里的农家房屋都是依地势而建,多数比较集中于村寨,也有散居于各处的。在隘口处也有农户,这样的农户就被利用起来,使他们起到岗哨的作用。比如今天,山下的号角声就唤醒了隘口处的农户。

    我们前面说过,龙泽湖是沼泽湿地类型的湖泊,不是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这一类湖泊,它们的形态环境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在北方河北有一个白洋淀吧?那就是典型的湿地形态的湖泊,它没有大面积的水面,水的深度普遍比较浅,也可以行船,但是航道曲曲弯弯的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行驶。

    龙泽湖就是这样的湖泊,但是由于南方雨量充沛,比北方水量大,深水区比较广,可以行船的航道要宽阔,并且大一些的船只也可以行驶。但是弯弯曲曲的航道这个特征是固有的,相对普通湖泊来说地形就比较复杂,不熟悉的人就不容易行驶。为此湖水中也会有灯塔之类的标志,以引导过往船只。

    船只航行于陌生水域往往会请熟悉本地航道的水手,现代术语叫导航员。在古代这种机制未必健全,外来的商船不熟悉地形,在夜间视线不好就会停船等待天明。

    在另外一处小码头旁边就停着这样一艘商船,因为此处码头太小,它靠不上码头,只能停在附近。这艘船大约有500料,在内河也算是大型船只了。

    什么是“料”?

    这是中国古代衡量船只大小的单位,其概念相当于现代里“排水量”。但是最初制定标准的时候“料”是造船使用的木料数量,使用了多少根木料就称作多少料。后来经过演化,单位“料”逐渐脱离木料数量,趋向于表示船只的载重量(浮力),也就相当于排水量的概念了。

    还有很多细节,过多的内容我们就不讲了,就说说这500料的船有多大就行了。

    简单地说排水量1吨大约相当于五、六料,为了简洁可以用1吨等于5料来计算。

    那么500料的船相当于排水量100吨。再直观一些,这艘船大约二十米长。

    这么大的船可以在近海航行,江河里也没问题,这个特点正是它的优势。海上贸易船队需要航海,也需要进入内河,比它大的船当然是海运货物的主力,可是没有小船的灵活性。所以海上经商的船队需要大船,也不能缺了500料的小船。

    眼前的这艘船就是属于海上贸易船队的。

    此时因为他们不熟悉地形,湖水又普遍比较浅,为避免搁浅事故它夜间就停在这里。大船上可以放下小船(舢板)靠岸获取水和食物寄养,也可以买卖货物。

    船老大刚吃完饭,在他的仓里喝茶,准备睡觉。一个水手在门外说道:“廖老大睡了吗?小的有事禀报。”

    “哦,进来吧。”

    进来的是个小个子水手,在昏暗的烛光下看不清,只能看出他黑瘦矮小。

    “禀报老大,远处来了一条小船,起初很快,随后又停下来一会,现在调转船头又走了。小的觉得它行踪奇怪,特来禀报。不会是冲我们来的吧?”

    “老大”就是对船长的称呼。

    廖老大一下子就站起来了,说:“走,带我去看看!”

    已经是夜间了,如果能看到小船只能是一百米以内,当然小船上的人看到大船可以更远一些。他们互相观察还有个差距,常年在大海上航行的人视力会更好,也能更适应夜间观察,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四处瞭望。

    在水手指引下船老大看到了正在逃走的小船。

    劫匪的小船为何掉头而不是绕个弯过去呢?这是湿地湖特征所限。沼泽性的湖泊里航道都不宽,就类似于陆地上的马路。劫匪如果想从此地通过,就只能从大船的近旁过去,像是马路上错车,不可能离开太远。劫匪们心中有鬼,船上还有两个昏迷的小孩呢?在大船旁边经过的确有暴露的危险。大船上的人居高临下,只要有人看一眼,小船上是没什么可以隐藏的。这就是劫匪调转船头的原因:怕露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