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刘璎借着出去玩耍的由头查看了收购竹条的情况。
在回家的路上刘珞问:“哥哥,收竹条的那人怎么那么凶,怪怕人的。长辈不是经常教训我们说要善待下人吗?怎么这些下人到了外面这么凶,这不是狐假虎威吗?应该告诉大伯惩罚他。”
刘璎说道:“这不能怪他。庄户里什么人都有,不乏偷奸耍滑之人。俗话说,人善被人欺,他若是放松一点,收上来的竹条就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或许筷子粗的枝条也来充数,这样的货还能用吗?他按规矩办,是尽心尽责的好家仆,不但不应该责罚,还应该奖赏。”
刘珞听得似懂非懂的,但还是说:“是,大哥说的弟弟记下了。”
制定这一套收货的规矩刘璎也参与了,也是反复几次修改才敲定的。本来刘谨对管家刘义交代下去并没有多说什么,可是刘璎让刘义拟定一份章程出来,要求简单实用。经过刘璎刘义两人上下两次修改才定下来。有刘义参与,条目都是实用的,没有虚的。
章程文字简洁,一共就两条:一、竹条规格;二、奖惩。细款不多,合计不到十条,容易记忆和实行。看似简单非常实用,参与之人按规矩办就保证了质量。
刘璎做事很认真,这是那一世里形成的习惯。遇事总要调查清楚,避免不切实际的决策。就拿收购箭杆原料来说,从现代里来的他根本就不懂,也没见过弓箭。为此他去家丁那里查看,知道弓箭也有不同的种类,箭矢当然也不同,甚至同一张弓也使用不同的箭矢。箭矢分轻重,也分好坏,好的箭矢也是制作精良,不是胡乱凑合的。因此他知道,现在收购的这些竹条只能制作普通的箭矢,好的箭矢需要更好的材料。
更好的箭杆是什么样呢?
是木料制作的,不是天然的树枝,是加工的。前后笔直均匀,表面光滑。这种加工的手段叫“车”,辅助的工具叫“车床”。
古代有车床吗?别奇怪,正确回答是有的。别被现代里的思维限制住,“车床”这个名字是很古老的,并不是只有现代化的机械才叫车床。
见过木匠制作擀面杖吗?是家家都有的,也叫擀面轴。
木匠的工具很简单,绝对不是机械厂里的车床,如果用高级精密的车床制作擀面杖,那成本有多高?还卖的出去吗?
不光是擀面杖,古代的木制品也常见到圆柱形的加工部件,甚至有些玩具都是这样加工的。还有制作瓷器的,都是类似的工具。
最简单的木工车床是这样的:
木料两端用顶针顶住,使得木料可以自由转动。一根皮带绕在木料上,并连接于踏板,脚踩动踏板木料就转动。木料前方有个支架,手握刀具,依托于支架就可以切削木料了。
很多精致的木制品就是这样加工的,这就是车床。这种车床很简陋,那是为了说明问题,实际上古代里也有比这更复杂更好用的车床。
当然了,现代里极少见到这么简陋的工具了,木匠都会有电机驱动的现代化的机械。
我们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古代里的箭矢也有经过更复杂的加工织造出来的,其性能当然也就更好。好的弓箭手,谁不想有更好的弓箭呢?人们对武器的喜爱和追求也是促使技术进步的动力。
如果这一批竹条能顺利销售出去,有需要更好箭杆的也就可以考虑增加品种,制作更精良的,获利也就更多。
借着加工的需要就可以发挥刘璎的优势,来改进工具,提高技术。技术是相通的,可以用到其他产品上。
今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梅雨季节过去了,天气转好。
在刘家宅院不远处,聚集着不少村民,他们向刘家的院子张望。
刘家宅子是新建的,位置是贴近村边的一块高地,也算是半山坡,只是地势不太高,叫山坡有些勉强。
借着地势,从外侧看院墙就显得很高。院墙的内侧有土台子,护卫家丁在台子上可以来回走动,从外面看像是站在城墙上的样子,可以站岗放哨,行保卫职责。这院墙修的类似于用于防守的城墙,这都是乱世闹的。
那些村民在看什么呢?
是昨天刘家在村子里贴了告示,还派人每家每户都告知:今日刘宅的东侧将有大炮演练,所有的村民都要躲避,避免误伤。
刘家的二爷刘诚回来了,他带回来几个教头,其中就有火器的教头。有教头到来,刘家的炮就可以有正规的训练了,今天就是填装火药炮子实弹射击的演练。
刘诚一共带回来五名教头,火器两人,骑射两人,剩下一人是通晓旗号传令的,就是战场指挥系统。有了教头,护庄队的训练就正规了,这对提高战斗力大有益处。
除了教头还有两名制作火药的工匠。工匠与军人不同,都是拉家带口的,每个工匠都有妻儿老小,也都要跟着到刘家。因此,两个工匠就是两家人。
古代就是这个样子,匠户营里不单有工匠还有他们的家属。他们的儿子长大了要子承父业,也是匠人。
在宅子东边一里多远处,在一棵高大的树上绑着一面黄色的旗子,那就是炮击的靶子。
今天使用的都是单一弹丸的实心炮弹,就是一个铁球。这是此时的标准炮弹。
老远的看着也很热闹,炮在院墙上,炮不大,可外面也能看到。刘家的炮是最小的虎蹲炮,口径两寸多(约60毫米),炮弹(铁球)比拳头还小。
只听喊着号子(命令应答),好几个人在忙碌。
一门炮有四个炮手,一个瞄准的,也是炮长;两个擦炮装填弹药和移动火炮的,就是干力气活的;还有一个专管火种和点火的。火种放在一个盒子里,防止走火。由此可知,在强风雨天气里火炮就打不响了。开炮要看老天爷,此时就是这个水平。
终于看到一个人举起来一面黄色小旗子,然后就“轰”的一声打响了。墙上顿时被烟尘笼罩着,远处倒是看不到什么变化。
炮弹是实心铁球,打出去速度快,眼睛不好的跟不上。铁球落地也不爆炸,如果没有击倒树木当然什么也看不到。
看热闹的村民一阵骚动,也有欢呼声,看样子很过瘾。其实刘家内宅的人也在看,他们在院子里也是站得老远,谁都害怕,不敢靠前。
就这样打了几炮,最后还有一次三门炮齐射,那声音就更大了,震得地面都有抖动的感觉。
刘家这样训练还有一重意思,就是震慑宵小。这附近的歹人不能亲眼看到,但是消息会不胫而走,传播四方。他们就会知道刘家是不好招惹的,不要生出邪念来。
刘家的护庄队有了教官,训练就正规了,即便达不到朱元璋军队的水平也会接近正规军队,对于自保安全,对付土匪是足够用了。
刘诚也带回来刘基的家训,刘基规定了:刘家的私人武装不准超过百人。
刘宅,老大刘谨院子里的书房,刘谨和刘诚兄弟俩在说话。
刘诚说:“大哥,听说卖竹条的船回来了,这么快就卖掉了,生意不错。出息如何?”
刘谨答道:“是啊,我也没成想能这么顺当。不过获利不多,只得几十两的利。”
刘诚:“卖了多少货?”
刘谨:“这次是试探,只有半船货,不到一千捆。”
刘诚:“哦,是不是价钱定的太低呢?”
刘谨:“竹条本就不值钱,我们按一两银二十捆的价钱卖的,出手很快。现在知道销路了就可以放开手去做,我们的两条船都用上,一个月跑一趟就有一百多两的出息,是很不错的生意了。”
对刘家来说一个月一百多两微不足道,可这总是一份收入,还是能缓解银钱不足。
一两银二十捆,算下来一捆合40文钱,收购价是一捆20文钱,这也是对半的利了,应该属于暴利。
刘诚说道:“这年景什么生意都不好做,没想到这竹条倒是有了出路。还是那句话,咱家璎儿得了老爷的继,平常人哪能有这心思呢?”
他又问道:“这一船货卖给谁了?”
毕竟与兵器有关,所以他有所担心。
刘谨:“二弟放心,我加着小心呢。买主是朱家军。”
“朱家军”就是朱元璋的军队。在朱元璋看来,如果谁卖给其他军阀物资那就是资敌,将来追究起来还能有好?所以要卖给朱家。
将来谁能取天下,除了刘璎别人都不知道,但是刘家的老太爷在朱家呀,他们只能依靠朱家。
刘诚说道:“大哥小心是对的,但是若有慕名而来,上门买货的,咱们也不能不卖呀?”
刘谨:“是的,来者不拒。但是咱家主动送货的仅限于朱家。”
话是这么说,可是到朱家的地盘就必须经过张士诚的地盘,如果张家的工匠要买能说不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