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弹窗广告,好看的免费小说阅读网,赶紧加入收藏夹吧!
首页 > 历史军事 > 再生于明初 > 第66章:梦溪笔谈 阅读设置

第66章:梦溪笔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秋风送爽,忙忙碌碌中到了中秋。中秋节是个大节日,一年的劳作有了收成,民间都是喜气洋洋的,村里各家各户门前都挂起了红灯笼。尽管处于乱世,民间的庆贺还是热闹隆重。

    街上有走街串巷的货郎,嘴里吆喝着“月饼喽”,实际上不过是庄户人家吃的红糖饼,一文钱一个,不过是庄户人家买来凑个景的。

    刘家也不例外,家里节日的气氛也很浓。在动乱之中还能全家平安,有基本的温饱,已经是万幸了。

    中秋节也是团圆节,刘家的全家团聚在一起摆上一顿丰盛的晚宴,除了菜品还多了一样月饼,也是村里买来的糖饼而已。

    全家都在,聚了这么多人,宴席就摆在老太太的院子里,露天举行。

    一共摆了三桌。当中一桌是老太太带着各房媳妇,长媳陈氏、二媳孙氏,还有两个姨娘,就是刘基的小妾楚氏和林氏。刘家成年的三兄弟和奶妈带着幼子四福是一桌。四福过了六个月了,算是站住了,取名四福。不满周岁的孩子只能吃奶,由奶妈抱着只是到这个桌子上应景,表示他是刘家的四爷。

    还有一桌是各房的孩子们,以刘璎为首,有长女刘琴,次女刘珠,二房的刘珞,就是原来叫二锁的。除了这一辈的孩子之外还有长房的妾王氏,二房的妾刘氏,以及二房的通房丫鬟喜娟。

    除了老太爷,这一家人全了。

    从全家给老太太敬酒祝福开始,一家人团聚吃饭其乐融融,很是热闹。礼节过后四福和三锁这两个吃奶的孩子就由奶妈抱着回房歇息了。

    今天的饭后还要喝茶赏月,月饼还留在桌上,各自说着闲话。

    此时刘璎想起一件事,他走到父亲叔叔们的一桌,对他父亲说道:“父亲,您的书房里可有讲农耕的书吗?儿子想读一读。”

    古代里也有技术类的书,但是很少。刘璎知道会有的,但是他不知道是哪一部书。他不懂农业,那一世的他也不关心农业,更何况是古代的事情,他哪能知道呢?但是现在身处这个时代,这是个农耕社会,农耕技术之重要可想而知。古代的读书人一般都不重视技术,以为是雕虫小技,因此书生大多是五谷不分的书呆子。因此刘璎也是没把握,恐怕他父亲也没有这种书。可刘璎知道其重要性,要想改善民生,农耕技术乃重中之重。

    刘谨愣住了,有可能是在想,自己有没有这种书。可见他也不重视。

    旁边坐着的刘诚说话了:“刚好,我哪里有一部《梦溪笔谈》,回去我找找看。”

    他比大哥强点有限,有这本书,还要找一找,可见也没读。

    科普一下:中国古代有三部权威的农业技术书,它们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可是后面的两部书现在还没出来,是明朝中后期的著作。从农耕技术说,最好的一部书是《农政全书》。《梦溪笔谈》是宋代的著作,现在是元朝末年,只有这一部书。

    说“一部书”是有几个分册,装在一个书夹中。这种书都类似于百科全书,大而全,方方面面都说道,尽量没有遗漏。

    刘璎并不懂农业,就算知道一些也是现代的,他的那些皮毛知识在此时也未必有用。他今后努力做的事,农业肯定是最基本的,因此他才要找有关的资料。可巧二叔手里有,但愿他能找到。

    还好,第二天他二叔就把梦溪笔谈送过来了,刘璎很高兴地谢过二叔。

    刘诚说道:“这倒是一部有用的书,二叔我也没有仔细读过。不过呢,学堂里的功课不能耽搁了,那才是科举的正道。”

    刘璎恭敬地听着,答道:“谢二叔教诲,侄儿记住了,一定不耽误功课。”

    刘璎这话倒不是应付长辈,他现在是真心地好学,甚至是如饥似渴。比如现在正在学的论语,真正是儒家经典,书中都是先哲的思想结晶。刘璎不能全部接受儒家的说教,但是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

    梦溪笔谈真是好大的一部书啊!装了三个书夹,每书夹十册,放到桌子上是一大摞,刘璎的小身体怕是不能全部抱起来。

    刘诚也有耐心,告诉刘璎说:“这一卷是《笔谈》,这是《补笔谈》,还有《续笔谈》,一共三卷,每一卷里都有目录。此书乃宋代沈括所著,全书涉猎深广,农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你可以按目录查找相关的章节。”

    刘诚看侄儿好读书还是很满意的,也愿意指导,可是他想到自家的儿子时又很气馁。刘珞今年上学了,初时尚不显,可慢慢地就看出来了。他太贪玩,对读书识字似乎不开窍,不要说理解书中的内容,就是识字都吃力。只要拿起书本就犯困,一说玩立刻就来了精神。唉,不是读书的料啊?同样是老太爷的孙子,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刘诚走了,刘璎看着他二叔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可是不知道二叔在想什么?

    刘璎始终惦记着冶铁,在他的策划中,冶铁是关键的一环。冶铁不但能给自家带来财富,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对于农耕社会更是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

    即便在现代,曾经很长时间里,世界各国都在盯着看钢铁产量,都把钢铁是作为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标志。

    秋天里天气好,少雨,多是万里晴空的好天气。刘璎与父亲商议去查看自家那个被废掉的矿场。

    借着一天家学的休沐日,刘谨刘璎父子和管家刘义带着两个工匠、四个家丁去查看矿场,还有展七雄作为常随也跟着。

    刘家矿场废了,工匠还在,今天去的两个就是在矿场上干过的工匠。展七雄对冶铁不是外行,也可以给刘璎做参谋。

    刘谨让带上一顶轿子,是只有一把椅子的那种,应该叫做滑竿。这是给刘璎预备的,他才七岁。

    矿场在包家寨附近,距离有十二里,正常步行要半个多时辰。但那里是深山,周围没人家,很偏僻的。虽说有山就有水,可小溪不能行船,只能步行。

    因为很少有人走这条路,山路都被野草覆盖了,道路难行,结果他们走了一个多时辰。

    一个时辰等于两个小时。

    幸亏带了轿子,否则刘璎走不了这样的路。

    刘璎在路上就对他父亲说:“恢复矿场的时候这条路必须要修,要让马车能够通行才好。”

    刘谨回答说:“璎儿也看到了,这条路就是我家修的,只是多年不用荒废了,重新修补应该不难。这一路上只有一处垭口比较险要,其余的没什么工程。这路修不修还是看了矿场再说吧。”

    看来刘谨的信心还是不足,或者有顾虑。

    此时修路的费用就是人工费,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工具损耗等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总之费用不多。

    刘璎看到了矿场的残迹。原有的房屋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他看到炼铁的炉子还没有倒塌,基本上维持了原貌。这是因为炉子建筑坚固,里面的残渣也起到了支撑的作用。

    整个矿场规模不大,比他见到的廖凯的矿场要小很多。但是看周围地形开阔,扩展也方便。

    不远处有两个矿洞,已经被石头封死,工匠说这是当初的保护措施。

    此时开矿都是地表开采,工业水平低,产量非常小,矿石消耗不大,因此矿洞也不会很深。

    地面有一些散落的矿石,刘璎捡起来查看。虽然他有些工业知识,但是矿石的品位如何他还是无法判断,只能带回去做样品,向工匠请教。在现代里是依靠实验室的科技手段,不是眼睛看就能定级别的。

    旁边的展七雄也捡起来矿石在看,边看边用手掂量分量,与那两个工匠在交流。

    刘璎问他:“七雄,能看出来吗?如何?”

    以前是称呼展叔的,现在身份不同了,展七雄绝不敢应承,改称七雄也很特殊了,应该直呼其名才对。

    展七雄:“大少爷,我不敢妄议,看着还是不错的。”

    矿场旁边有一条小溪。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是有山必有水的意思,哪一处山沟都有小溪。

    刘璎向上游望去,不远处地势陡然增高了,似乎还看到了水坝。他指着那个方向说:“父亲,儿要去那里看看。”

    刘谨大概也看明白了,原来的旧矿场利用的就是这一处水源。于是他让家丁抬着刘璎向那边走去。

    还不错,那里有一座水坝,垻体依然完好,拦截的一潭水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只是引水渠损毁严重需要重新修整。按他父亲的说法,这也是刘家修建的,是矿场的水源地。

    古代人也很聪明,这种无须管理的自流水源修建的也很考究。

    但是在刘璎的规划中却不光是用水,他还要考虑水利驱动力。这个年代里没有电力,也没有蒸汽机,更没有内燃机,除了畜力,水利是唯一可以用来驱动的动力。古代的水车、水磨坊就是例子。

    这一天的考察收获不小,随后刘璎就要规划他的冶铁愿望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