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竹条的生意不错,只要收来货,销路没问题,前提是保证质量,满足制造箭杆的需要。生意这么好也从侧面反应出军阀内战很激烈。
终于有客户询问有没有更好的箭杆材料,指的就是经过加工,更均匀、光滑、分量匀称的箭杆。
对于现在如何加工更好的木制箭杆刘璎是有疑问的,他想到有个关键的工序不好办,他不知道现在是怎么解决的?
他的疑问在那儿呢?是开料,就是分解木料。
箭杆很细,木头原料很粗。第一步要把原料分解开来,成为尺寸合适的坯料,然后才是加工成细细的箭杆。
不是很简单吗?粗木头锯开就行了。可是在古代就不简单。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可用的锯。
“锯”这个工具在古代早就有了,但是由于缺少好钢材,就是有韧性,且强度坚硬度都合适的钢;此外还没有轧钢等工艺,所以就没有高性能、高质量的锯条。古代里的锯条是用熟铁,在铁匠炉上用锤子锻打出来的,因此就能很薄、很平直均匀,锯齿部分需要硬度更好的钢,并且人工开的锯齿也没那么规矩均匀。因而古代有锯但是用途有限,干不了“开料”的工作。
古代有这样的故事:某工匠耗尽毕生的精力打造出一把“宝剑”或者“宝刀”,这刀剑有多么多么的好,是镇国之宝。
可我们现代人知道那材料就是钢,是韧性强度甚至还有防锈蚀的性能等等很优秀的钢。
其他细节我们不去研究了。这故事说明古代里不是没有钢而是稀少珍贵,甚至到了无价之宝的地步。那么试问,一根合格的锯条,其成本是多少?如果锯条成了无价之宝了它还能用来锯木头吗?
用于开料的锯都是很大的,起码都一米多长,是一头一个人,两个人拉锯分解木料。
在没有轧钢的情况下,在铁匠炉上敲打出来一米多长、又薄又均匀的锯条这是难于想象的。如果真的打造出来了,那就成了宝贝了。
所以古代里有锯,但是其功能有限,不是用来开料的。
可是古代也需要开料啊?按照推理刘璎会有推测,但是真实的实际如何呢?他也想看看。
他即便有什么革新的想法实现还需要时间,现在既然有销路,能赚钱,刘家也会做起来。到那时候刘璎正好去看看,以解心中的谜团。
实际上也用不着他操心,当家人刘谨交代给管家,刘义就会去找人手、找木材。木匠和木材都是现成的,又有干练的管家,没用几天就开工了。
刘璎好奇就到现场观看,看看工匠们到底是怎么干的?
他看到木匠的工具很齐全,除了普通的锛凿斧锯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开料的工具是斧子、楔子,用来劈开木料。木匠会仔细查看木料,特殊的位置,比如有节子的地方都会特殊处理,以保证劈开后尽量整齐。尽管如此,也不会像锯开的那么整齐标准,并且尺寸太小不一。这造成两个后果,其一是砍出来的坯料大小形状差异太大,给后续加工带来难度。其二就是造成木料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效率低。
他有疑问的工序搞明白了,其他的工序也看了看,算是对此时情况的了解。
尽管技术落后,但是匠人们做出来的箭杆还真是没的说,圆润光滑。这样的箭杆制成箭矢当然要强于普通的竹条。
刘璎手里还有书,就是梦溪笔谈,这书不简单,真是面面俱到,木匠的各种工具及用途都有讲解。有书,有实际,就能很快掌握此时各种技术,真是一本好书啊。
对这种现实刘璎也在时时地思索着,一旦有可能他就会给出改进的办法,以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
比如他现在就在想,能不能搞出像电锯这种工具,如果有替代的方案,发明类似的工具就能极大地改进此时的木工技术,省工、高效、低成本,还提高质量。
刘璎还是时刻关注着冶铁,现在家里的经济得到缓解,有所余地,恢复矿场应该提上日程了。
刘家的当家人是刘璎的父亲刘谨,刘璎上心刘谨可不那么上心,他还是有所顾虑。
当刘璎提起矿场的时候,刘谨说:“我儿还是不知道官营管制的厉害呀!当初咱家矿场是怎么停的?查封、罚银子都是小事,定罪坐牢全凭官老爷一句话,说你有罪就有罪,杀头也不稀奇。说现在趁着天下大乱官府顾不过来,可以赚点钱,可是总悬着心啊。”
此时人们的心里总有很强烈的正统观念,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们心里的皇帝、朝廷都很神圣。尽管刘家的家主刘基也在造反,可还是也抹不掉对朝廷的敬畏。是不是很矛盾呀?
刘璎知道元朝即将灭亡,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刘谨不知道呀!
刘璎说道:“说官营就是官管,实质上是官府要抽利。别人能得到官府许可咱刘家为什么就不能呢?官府拿大头咱家拿小头还是有利可图呀?再者说这乱世能到哪一年谁也说不清,我们做一天就赚一天,走着看罢了。”
刘谨:“好吧,不过还要注意不要太招摇,记得我儿也说过的,不要树大招风。”
刘谨这话有点不厚道,抓他儿子的小辫子了。
刘璎听着也不舒服,他说道:“乱世不出头是自保之道,过多的钱财的确能招来祸害。但是也不能不顾生计呀?并且铁器工具的增加能改善农耕,粮食丰足庄户们都收益,丰衣足食是平安稳定的基本,全国的民众都受益。再说我们不是一直在维持和训练护庄队吗?”
不管是否勉强,刘谨总算松了口风,刘家的事还是要当家人说话。也许刘谨存了先赚几年再说的心态。
于是刘谨开始安排人手恢复矿场,眼下要做的是修路,按刘璎的说法要能够通行马车。要重新修建矿场里的房屋等建筑,还有矿场的引水渠等等。好在都可以就地取材,花费不大。
刘家还有几名工匠是原来矿场的,还需要招募一些,为此刘璎提出能否到福建去招工匠。因为他知道福建的工匠是眼下最好的,他希望自家的矿场能掌握当前最好的技术。
矿场的恢复预计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眼下刚好赶在冬季,雨水少便于施工。南方的冬季也没那么冷,不像北方的冬季,地面都冻结了。
刘谨同意派人去福建,他挑选了两名工匠。刘璎推荐了展七雄跟随前往,因为展七雄熟悉福建的环境,也懂得矿场的技术。
别看展七雄不是正经的工匠,在廖凯家的时候他可是跟刘璎形影不离,一同出入矿场,从刘璎那里他获得的冶铁知识属于偏得,某种程度上说是得了刘璎真传的。因此,他的水平可是远在那些工匠之上的。
刘璎对展七雄说道:“最近识了多少字了,这次出去办差事可不要忘了识字。”
展七雄:“大少爷放心,小雨每天都来督促。现在我认识的字有两百多了,都会念会写。”
展七雄识字的事情是刘璎安排的,让小雨做老师,教材是千字文。因为小雨现在也在家学里上学,他学的就是千字文。那边学,这边教展七雄,倒也是便利。
跟在刘璎手下的人,刘璎都会督促识字,会读会写是基本要求,否则,一个文盲能办的事情就有限了。展七雄是他用着得手之人,刘璎自然会催促他认字学习。
刘谨拿出一条船,委派家丁张一八当头,一行四人奔福建去了。
此时围绕着重点人物朱元璋的内战到了什么阶段呢?
朱元璋以应天府为基地,他的头号对手陈友谅占据着湖北一带。这两家从今年起开始了正面的战争,但是战争规模还比较小,属于撕破脸了,小打小闹的,还没有达到决战状态。但是矛盾逐步升级,战争也越打越大。刘家竹条销路好就是一个侧面的证明,可以预计,军需的需要量会越来越多,刘家的布匹和竹条生意看好。
因为朱元璋对陈友谅是主要的矛盾,朱元璋对位于江浙的军阀张士诚采取安抚的态度,因而江浙地区还是和平景象。这段和平时期是短暂的,如果历史没什么变化,朱元璋对陈友谅的仗还要打两三年,也就是说,江浙一带还有两年多的和平,这对于刘家也是很可贵的。
不但竹条的生意好,木制箭杆也不错,并且价格高,获利也就更多,美中不足的是产量小。影响产量的关键在开料工序,此时的做法不但效率低而且浪费木材。刘璎总在想:如果有类似于现代的电锯就好了。
适应此时的条件,发明类似的工具需要解决三大问题:动力、传动和锯片。
动力上现在不会有电机、内燃机或者蒸汽机,现在的条件只能考虑水力和畜力。但是不管选哪一个都有功率不足的缺陷。比如刘璎打算选择畜力,优点是移动地点灵活,放到什么地方都可以使用。可是即便使用四匹马同时工作,其功率也不能跟电动机相比。
用畜力的办法类似于牲畜推磨,直径大一点可以容纳多匹马拉动。
传递动力的办法颇多,相对难度小,就不说了。旋转的锯片是个关键。
现在没有那么好的钢材,也没有现代的加工手段,这就要想出替代的办法。
铜或者熟铁的伸延性好,可以打制锯片的主体。铁匠炉打造的圆片会有很多缺陷,可以用手工打磨使其达到要求。
锯齿的牙可以采用高性能的钢,用手工加工成型,用机械镶嵌的办法固定于锯片上。因为好钢料稀少珍贵,这样做是为了节省材料,和便于制造。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会很粗糙,但是它只要能够切割木料,总比刀砍斧剁强的多。
设计方案有了,能否实现还要实验着看。作为现代人刘璎知道,研制创新没有一次就成功的,总要反复实验修改,甚至还会以失败告终。创新就是这样,不能因为怕失败而无所作为,一旦成功不但改善了眼前的加工能力,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面,对今后其他的创新也是有利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