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于明初 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上一章说到刘家现在的武装家丁只有三十多人,人数太少,这主要的还是养兵需要更多的费用,刘家眼下虽然宽裕了不少,可还没到可以随意花钱的时候。并不像世人常说的那句话:只要钱能解决的都不是问题。刘家还没宽裕到那个程度。
刘谨父子随着家丁队去训练场观看,带兵的是刘铨。
三十多人的队伍不算大,但是经过训练的队伍也很有气势,看着雄赳赳气昂昂的,精神状态很好。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火铳他们还带了一门炮,炮和它的附属物品由两匹马驮着。
护庄队人数太少,火炮就显得特别重要了,更是训练的要点。
看着队伍,刘璎感觉不足的是服装有点乱,兵丁们的服装不统一,这倒是像民团的样子而不像正规军了。
古代的军装就是鸳鸯战袄。所谓鸳鸯袄,就是两层布,两个颜色,反正都能穿。用现代的眼光看,是宽袍大袖的,穿在身上不利索。鸳鸯战袄特点就是太长,衣襟都在膝盖以下,行动不便。看着也不精神,那有现代军装的威武挺拔?
古代为什么会用这种军装呢?根源还是经济水平的问题,摊到每一个士兵人头上的费用不足,绝对不会像现代的士兵,一年四季的衣服多的数不清。古代的军装简化到了极点,兵丁就只有这一件鸳鸯战袄,什么衬衣等等都没有,甚至裤子都是士兵自己的。这个大战袄睡觉的时候当被子,行李都简化了。到冬天絮上棉花就是棉衣,夏天掏出棉花就是单衣。这一件鸳鸯战袄是万能的。
好一些的军队发放的勤一些,士兵除了新的还会有一两件旧的。差一些的军队士兵就只有这一件。
刘家也给家丁们做了鸳鸯战袄,不但是家丁,庄户壮丁也有,还适应季节每人做了两件,后进来的家丁也要做,不是同一批发放的,式样颜色就有了不同。每人不止一件,还有反正面不同颜色,家丁队的管理又没那么严格,没有统一着装的要求,因此今天刘璎看到的就是服装不统一,式样差别还不大,但是颜色就乱了。
如果按现代的观念来看,军装需要改进的地方太多了,但是刘璎想,这样也好,看着五颜六色的队伍不像军队更像民团,低调不更好吗?改进更好的军装岂不是扎眼!
为这几十号人的服装,在包家寨还开了一家作坊,专门制作护庄队所需要的被服、帐篷等物。
到了训练场,家丁们列队稍事整顿,由刘铨指挥着就开始训练了。古代的兵器不同于现代,战法和训练就不会相同,对这些刘璎未必看得懂,因此他不便多说话。
顺便说一句:现代执行义务兵役制度,因此很多人都当过义务兵,刘璎也不例外,他也在军队里待过两年。当年他当过炮兵,是非常普遍的迫击炮。所以刘璎不能说是军事家,可是对于军队也不完全是外行。
螺号吹起来,开始训练,家丁都手执长短木棒和盾牌,并且木棒的头部都缠绑着布,是怕误伤的意思。布上沾了白灰,这是测试成绩的。谁的衣服上白灰多就是被击中的次数多。
看他们的训练就等于看了朱家军的训练,因为教头是从朱家军来的。
刘璎看到古人也很讲究战法,对于冷兵器来说家丁的训练已经是很有章法了,让刘璎看得眼花缭乱。
此时最基层的单位是“伍”,人数到不一定是五人,可能多一个少一个的。一伍的核心是盾牌兵,可以是一个或两个。
盾牌有大小之分,盾牌兵手里拿的是大号的,要两只手拿着。大盾牌就相当于装甲,其他人在盾牌的后面或侧面,拿长短木棒的都有,还有弓箭。一个伍就是一个最小的作战单位,长短兵器配合,进攻后退都有一定的章法。
确实让刘璎长见识了,古人作战也不是那么简单,也是有组织有配合,并非乌合之众。如果是没经过训练的队伍,比如说山贼土匪,碰上这样的军队肯定要吃亏,有训练与没有训练是大不一样的。
三十个家丁分成两队来对抗,也是喊杀声阵阵,打得蛮热闹的。
刘谨不懂军事,他只是看热闹而已。
步战演练过后就是炮兵,火炮是刘家的重要武器,防御主要靠它了,因此几乎每日都要演练。今天到了野外就要打几炮,实弹训练。
从刘基那儿要来的教官中就有两个火炮教官。因此看他们准备火炮的过程就有几分样子了,从中就可以看到朱家军的影子。可是刘璎看着几个炮兵的动作感觉不太满意,因为他也干过炮兵啊。
什么不满意呢?就是动作不规范,啰嗦、拖泥带水的。
刘璎只是看,没说什么。他想一想也就想明白了:此时的军队还没有很细的操典,比如说:今天也看到了列队和行进,但是没有整齐划一的步伐动作,只要阵型对了,士兵站的位置差不多就行了。像现代的齐步走,甚至踢正步、立正稍息、左转右转等等的都没有,古人不重视这个。
具体到炮兵动作也就体现出来了,对于站立、下蹲、行走、装填火药、直到点火开炮,所有的动作都没有规范要求,看着兵丁的动作就很随意。看来朱元璋的正规部队也就是这个样子。
现代军队操典很刻板,走步、下蹲、坐下都有标准动作。这是不是多余?有没有用?
当然是有用的,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有类似的操典,并且严格要求,如果没有用谁还会坚持呢?
更细的道理不说了,好的操典能提高开炮的效率,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严肃军纪,精神高度集中,能做到令行禁止。
完全用现代的操典来训练恐怕也不行,但是逐步改进也是应该的,朝着这个方向改就能提高战斗力。
刘璎看着几个炮兵手忙脚乱的忙一阵子终于打响了,并且连续打了三炮。
开炮的速度太慢了,此时没有手表怀表什么的,没法计时,刘璎估计时间至少五分钟才能开一炮,不顺手的时候,十多分钟也有了。按他的观察,最费时间的就是擦炮膛。擦炮膛的工具就有好几种,两三个兵丁一起上,一边擦还要一边看。
此时的炮筒子是前端开口,后面是死的,并不是透亮的筒子,因此看一看擦干净没有也是费劲,要对着阳光。
擦炮很重要,如果擦不干净,炮膛里有火药残留物,下一炮就可能卡壳,更危险的是炸膛,那就是炮毁人亡的大事故。
一共打了三炮,最后一炮打完,操炮家丁正在擦炮,刘璎就跑过去了,他要亲自看一看。家丁看到大少爷过来了,都躬身静立,有个炮手还小心的说道:“大少爷加小心,炮筒很烫,不要烫伤了!”
刘璎笑着点点头表示感谢的意思,然后就仔细观察炮膛里的情况。里边黑乎乎的,炮膛壁上有大大小小的黑色斑块,确实需要清理。炮兵清理炮膛的工具有好几种,刘璎拿起一个铁钎子,试着清理,可以铲掉斑块,也很费力。
刘璎示意炮兵们继续干活,他在旁边看。炮兵们还是很仔细认真的,铲一遍擦一遍,然后看一看再铲,再擦,直到清理干净。
如果刘璎没有一点炮兵的知识恐怕跟他父亲刘谨一样,看看热闹就算了,最多能看看炮击的效果,看靶子消灭没有。但是刘璎今天收获很大,知道了问题所在就可以设法改进。
在现场刘璎没有说什么,回去后要慢慢思考。今天他看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操典,另一个是火炮的效率太低。
回到家里他写了一份非常初级的操典,内容也特别的简单。他知道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
……本作者的《明末强国梦》已完本,欢迎阅读。
第二天找到三叔刘铨,把写的东西给他看。
刘铨看得似懂非懂,说道:“璎儿,你讲一讲,这样做可有道理?”
刘铨这样说,也是很重视的意思了,因为家里人都知道刘璎的聪明,否则,一个小孩子的话,全可以当做耳旁风。
刘璎答道:“三叔,战场上最讲究的是效率,命令要准确执行,并且速度要快。我这里写的列队有时间要求,并且要整齐,不论队伍纵横都要站成一条线。这要求不难吧?动作迟的就要受罚。列队行进要步伐整齐,可以喊号子辅助动作,队伍要有精神,不能邋邋遢遢地。对炮兵要有任务的分配,该谁干的要按训练动作完成,其他人不要添乱。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炮位上要秩序井然,不能乱跑,不能乱糟糟的。这样效率就会提高,开炮的速度就能更快。”
听刘璎的解释刘铨似乎明白一些,他也觉得有道理。
刘璎提出的要求非常低,说步伐整齐并没有要求左右,说队列整齐并没有要求立正,更别提站姿了。说炮兵各司其职,站好自己的位置,并没有要求站立还是下蹲。总之都是非常简化容易执行的,也是能提高效率的。
刘铨说道:“先照这个训练,看看效果如何再说。”
刘璎是有把握的,只要执行了效果肯定好。
——end——